摘要:
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针灸大家张缙教授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针灸界,先后有七位公认的针刺手法大家,他们分别是郑毓琳、陆瘦燕、焦勉斋、管正斋、文介峰、楼百层、李志明;除此之外,当代大陆针灸界还流传着“东陆南文西郑北张”四大针刺手法名家之说,这其中,东陆指上海的陆瘦燕,南文指广东的文介峰,西郑指甘肃的郑魁山,北张指哈尔滨的张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张缙教授。
不管是针刺“七大家”之说,还是“四大名家”之说,这其中都包含有一个名字:“文介峰”。作为一个中医门外汉,我自然不知道文介峰针刺技艺的精湛绝妙,也不敢妄言,但从现在还健在的针刺大家张缙教授的言语之中可以断定,文介峰的针刺绝技堪称国内针灸界顶尖大师级人物。
文介峰先生在国内针灸界如此名重,但是,文介峰何许人也,似乎并不为世人熟知。而我,一个偶然的契机,采访了文介峰先生的女儿文妙璋女士,听她讲述她父亲令人动容的过往,我看到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中华大地跳动,并撞击我的心跳,促使我走进大师的世界。
奋发图强,丕振家声
文介峰先生1915年11月9日出生于宝安县岗厦村(今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仅仅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因为交不起一年三斗米的学费,无法继续求学了。当时的私塾先生刘秀清是一个心地善良、非常爱惜人才的好先生,他看到幼年文介峰天资聪颖,是个可造之才,竟然免费让文介峰上学,又因为文介峰幼时体弱多病,刘秀清先生就拿出钱来,给文介峰治病,还买回一条黑狗烹煮黑豆给文介峰滋补身体,结果,文介峰的病还真被先生治好了。
文介峰老先生的女儿文妙璋女士说:刘秀清帮助文介峰求学治病的故事,文介峰在儿女们面前讲述了一辈子。可是,由于刘秀清先生的收入实在太微薄,到第二年,再也无法继续资助文介峰上学,但是刘先生对父亲影响深远,因为有刘先生的精心教导,父亲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刘先生乐于助人的品性也深刻地熏陶了父亲,使父亲也成长为一个乐善好施之人。
文妙璋女士说,刘秀清先生是平湖良安田人,由于在当地教私塾,学生也不多,家境也是相当贫寒,所以很晚才结婚生子,后来家境也不见起色,作为父亲的恩师,父亲后来持续供养他,直到终老。
文介峰辍学之后,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回家务农。
文介峰打小就勤奋懂事,好学上进,他在家里,除了和家人一同务农耕种,还要在山林间放牛,别人家的小孩放牛,把牛放到山上,就跑开玩耍去了,可是,文介峰不愿意浪费放牛的空闲时候,总是随身带着书籍,日日手不释卷,孜孜苦读,四书五经默诵于心。
当时的岗厦村,也是穷乡僻壤,地广人稀,村民勤劳苦做,并不富足,且多有积疾,更有甚者,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很差,瘟疫流行,很多人死于疾病、瘟疫。文妙璋女士说,父亲一共8个兄弟,就有6个死于瘟疫。这种现实的苦痛使文介峰十分痛心,大大的刺激了少年文介峰,他立志学医,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治病救人,拯救乡民,造福乡里。
可是当时,文介峰并没有拜师学医的条件和环境,只好找一些中医书籍来看,比如《黄帝内经》之类的书籍。
机缘巧合,同乡有个早年到香港做药材生意的人,他在香港开办药厂,配制中药,一次回乡,走在家乡的山路上,看到一边放牛一边聚精会神读书的青年文介峰,很是惊讶,于是上前询问,被文介峰的聪慧吸引,就问了文介峰的名字和家庭情况,还到文介峰家中造访。那个香港人是见过世面的人,了解到文介峰忠厚老实,又有志向,决定带他到香港学医——这对青年文介峰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1934年,文介峰19岁,跟随乡人到了香港,乡人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同行。于是文介峰到香港新界上水石湖墟保和堂去做伙计,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文介峰在保和堂的工作是配中药、加工中药。由于之前看过一些医学书籍,又勤快肯干,聪明好学,得到保和堂坐堂师傅的指点,文介峰进步神速,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慢慢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文介峰在香港保和堂时,正值年少青春,风华正茂,加之相品、人品均好,受到当地人的称赞,不可避免地吸引了周遭一些女孩子的爱慕,说媒的人也很多。
当时在上水石湖墟保和堂附近,有一家烧腊经营店,文介峰经常到店里用餐,与店主廖先生一家早已熟络,店主有一女儿廖英娇,情窦初开,对文介峰很是爱慕,尽管已经熟悉,但是不好自己向文介峰开口。店主廖先生是个精明人,早已看在眼里,计上心头。有一天晚上,文介峰照旧到烧腊店吃饭,廖先生与他天南地北地聊着闲天,末了,廖先生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交给文介峰,交代他回家了再拆开慢慢看。原来那是廖先生写给文介峰的一封信,信中说了他以及他女儿对文介峰的喜欢,并附上了廖英娇的生辰八字,向文介峰提婚呢。
文介峰自然是喜欢廖家闺女的,可事发突然,当时还是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文介峰不敢独自做主,为此,他专门请假,回了一趟岗厦,向父母亲做了交代,穷家小户的文家听到这等喜事,很是高兴,于是父母亲请人合了八字,可谓天作之合,于是这事就定下来了。
一家欢喜一家悲,文介峰的婚事定下后,廖家人兴高采烈,可另外一户人家的女儿悲从衷来。原来保和堂家主也有一个妙龄女儿,对文介峰早生情愫,芳心暗许,只是碍于体面不好开口道破——文妙璋女士说,父亲讨人喜爱,是个敦实人,知道这事的时候已经允了廖家的婚事,所以尽管东家家境殷实,还是委婉谢绝了;听说保和堂家主的那个女儿,郁郁中嫁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没过多少年,竟然去世了——这事到底触痛了文介峰的神经,他在内心深处,沮丧了好多年。
文介峰在香港差不多5年,已少有积蓄,医术方面更是长进不少,想回家行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只是觉得行医之前,还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医学造诣,所以文介峰回到岗厦村没多久,又去东莞县常平镇赞育堂做店员,师从谢亦谦先生学医。多年苦学钻研,文介峰已熟谙医家名著和汤头药赋,学到多种临症技能,文介峰终于如愿成了一名扬名乡里的医生。
谢亦谦先生是祖传名中医,传到他已是家传第十一代了,文介峰继承了他的衣钵,又将衣钵传给了自己的女儿文妙璋,所以到文妙璋,是第十三代传人了。
据文妙璋女士说,文革时期,谢亦谦老先生受到打压,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和他划清了界线,穷愁潦倒,生活无着,在谢亦谦老人最困顿的时候,文介峰每个月从自己并不富足的工资中抽出30元寄给老人,一直寄了六年,直到谢老先生过世。
其实文介峰本人,作为广东省针灸界的领军专家,也受到了文革动荡的冲击,只是由于文介峰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保护,所以文介峰在文革中没有受到过分的伤害,斯为幸事。
救死扶伤,造福乡里
文介峰学成回家,在岗厦开馆行医,想不到开馆第一天,就迎来一位危重病人。据说病人送到医馆时,已经昏迷两天了,家里面已经给病人准备好了寿衣,听说文介峰开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病人送到了医馆。文介峰经过精心诊断,觉得病人还有生命体征,有机会治好,于是开方施药,嘱咐病人家属悉心照料,结果当晚深夜,病人奇迹般的清醒了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病人竟然痊愈了,听说那位病人后来活到了80多岁。
文介峰在家行医,一炮打响,名声大噪,十里八乡的病人闻声而来。文介峰始终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所以不管是有钱的病人,还是没钱的病人,文介峰从不怠慢。由于文介峰医术高明,且乐善好施,那时的宝安县,文介峰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文介峰开馆行医那时候,正处于抗战时期,那时医馆里时不时有伤病员送来,有时病人送到医馆已是半夜三更,那些伤病员,有的是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有的是国民党的兵,文介锋本着医者仁心的理念,但凡来治病的人,都会给予及时的救治。
那时候,东江纵队有意发展文介峰加入地下组织,国民党也在积极拉拢他,考虑到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能,文介锋没有加入任何党派。更何况当时,十乡八邻的父老乡亲,生病了都需要他救治。
由于没有答应国民党的要求,文介峰曾经受到国民党的威胁。在香港的岳父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很是担心,极力主张文介峰到香港去开医馆,并且为他在香港找好了开医馆的地方。文介峰权衡再三,考虑到家乡的乡邻更需要他,最后还是决定在家乡留了下来,造福乡邻。
文介峰在家乡行医多年,德高望重,后来经村民联名推举,做了村长,那时,大概是1943年前后。
做了村长的文介峰,除了行医之外,还要考虑村里的事情。文介峰相信知识的力量,而当时的岗厦村,只有私塾,可能上私塾的孩子也很少,不能解决大多数孩子上学的问题。为了能让所有的小孩都有学可上,文介峰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兴办学校,可是村里很穷,没有钱盖学校,实在无计可施,文介峰打起了岗厦村祖庙的主意。岗厦村不大,可是祖庙却有三四百平方米,可以解决村里孩子们学堂的难题。主意打定,文介峰召集村子里有名望的族人一起商量,决定把祖庙改成学校——岗厦文氏,是文天祥家族的后裔,向来以“耕读传家”,都认为读书事大,所以文介峰没费多少周折就说服了大家。
岗厦祖庙改成学校,取名文蔚学校。文蔚学校就是岗厦小学的前身。村里有了学校后,孩子们有了个可以上学的地方,这可是解决了村子里的一件大事。据文妙璋女士回忆,在很长时间里,岗厦村全部学生都在文蔚学校上学,她自己也曾在里面读书,直到一九六五年前后,岗厦村建立了新的小学。
研习中医,独步杏林
文介峰的本职是一位医生,所以后来他辞去了村长的职务,专职治病救人。新中国成立前后,文介峰在宝安县及家乡岗厦村一带行医,那时家乡时有瘟疫,城镇乡村,患者无数,他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积善行德,日夜应诊,不怕艰苦,不怕传染,以至于常常废寝忘食,遇到贫、困、灾民之类的求医者,他经常义诊施药,鼎力相助。
1952年1月,文介峰和几位中医师在宝安沙头圩开办了联合诊所,积极倡导联合行医,竭心尽力为人民服务。1953年4月,文介峰调入宝安县人民医院任医师。1954年1月通过全省中医考试,择优录取并进入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同年12月结业返院任中医师。
文介峰在中医内科特别是针灸学术上造诣深厚。刚开始行医时,他只知药石之功,不识针灸之技。1959年1月至10月,文介峰进入广州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学习,眼界渐宽,认识到针灸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他有幸师从著名医学大家韩绍康先生,得到大师的指点,亲身领略了大师的神针妙技,茅塞顿开,从而对针灸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文介峰温顺勤奋,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不单熟读理论,记准经络穴位,而且重视实际操作,反复琢磨,体验针感,认真观察机体反应,终于熟练掌握了针灸技术,获得优异成绩,结业后留院任教。在留院任教期间,他认真备课,因材施教,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既重视书本知识,又提倡临床实践。他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练、多记,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会用、会讲、会治病的医师,将针灸这门古老中医瑰宝世代相传,造福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