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与死神握手的人
——-记深圳五星级义工高正荣
2013年,我在福田岗厦参加深圳市“荔枝杯”微文摄影唱歌大赛颁奖活动中认识了高正荣,与我们同台领奖的许多文友都相互加了QQ和微信好友。
义工编号4566的高正荣,中共党员,原任深圳市义工联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兼道德委员会主席,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首届理事会理事、深圳市义工联关爱探访组第一届和第四届组长、曾兼任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等十多个职务。
一: 出生贫寒的高正荣
60后的高正荣出生在贵州福泉县一个偏僻的穷山村。自打懂事起,帮助父母种地、放牛、喂猪、插秧等,所有的农活他都干过。1988年,他在贵州老家一所中学教书。当时的他怀着年轻的心,青春激昂,向往未来。他生活在毫无上进心的环境里,认真教书上课和学习反被嘲笑,喝酒赌钱浑耗混日才是正行。
高正荣曾烟酒过量导致严重胃病被迫休假3-6个月治疗,每月才领发60%病假工资。他曾参加企业管理的函授学习和计算机学习,参加“资助新疆贫困学生上学”,花钱买书报鼓励学生而被同事认为他脑子有毛病。他内心深受挫折,深感前途暗淡。他不甘心,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1993年,他不顾家人反对,东拼西凑了三百大洋,毅然背井离乡,爬上绿皮车厢,南下深圳。当时的深圳一片荒芜,高正荣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他曾干过木工、水电工、送货工、流水线装配工、保安队长和后勤主管等,深切感受到一个数百万南下基层打工者的酸甜与苦辣。闲时,他喜欢读《打工文学》和《佛山文艺》这类杂志,用文学寄托打工者的孤单与寂寞,以文学结交笔友。
高正荣在日记中写道:“真得感谢洲司兄弟!感谢这位在我降落深圳第一个给我帮助的陌生人!因为他的帮助,我在深圳有了第一口饭吃;因为他的帮助,我得以在深圳落脚。”
1997年秋,高正荣又做老本行,成为一名中学数理化的课外辅导教师,这职业一直做到了现在。
二:首次捐血 毅然踏进义工门
2001年2月,高正荣在《深圳晚报》上读到一名龙岗的女孩因意外事故急需输血,女孩的血型是稀有血型:A型血,RH阴性。高正荣下决心要献血去挽救女孩子的生命,几经周折,高正荣献出了人生第一次血,经抽血化验他是A型血,RH阳性。他很遗憾没缘份救那位女孩,但这行动让他迈开了人生的一大步!终于打破徘徊,走进“无偿捐血”的行动中。同年3月,他参加了市义工联的新义工招募培训,成了深圳市义工联的第4566号义工。
对于无偿捐血,不少人总有误解和不了解。每当他偶尔发一些有关捐血的内容在朋友圈或QQ空间时,总有个别朋友持怀疑态度。当然,有更多的人是向他了解怎样才能参加捐血,不少人约他带着一起去捐血,他的善举带动了身边许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19年来,高正荣累计献血237次,其中3次全血,234次成份血,他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7次。正如他在朋友圈中的签名:深圳傻傻向前行。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无偿捐血?高正荣的回答朴实而简单:"我捐血,为助人,为积德。”
三:给老人当“妈妈” 圈内成佳话
身为教师的高正荣有一颗博大善良温暖的心。从2001年做义工开始,一直在“松柏之爱”组罗湖五组参加敬老活动。敬老活动主要内容是陪老人们聊天、下棋、喂饭、按摩、做生日活动等。高正荣从没见过自己的爷爷,1990年年底,受苦受累的妈妈因病离去。在高正荣的心目中,见到老人如同见到自己的亲人。
2001年夏天,一位身躯高大,喜唱京腔的罗爷爷,见到高正荣居然叫“妈妈”,高正荣把罗爷爷列为定向服务名单,经常陪他唱歌跳舞,听他讲过去的故事。罗爷爷每次见到高正荣,有时会撒娇,有时伤心地哭,更多的是一起开心地笑、一起玩。
2003年,某周六上午,高正荣又来福利中心看望罗爷爷。当他得知罗爷爷因生病住院,高正荣问清楚爷爷所在的医院和病房后,匆忙在店里买了些水果,跑到市人民医院。病房内,罗爷爷躺在病床上静静地闭着眼,正在打点滴。福利院的护理员阿花站在床边,窗边坐着或站着爷爷的儿女、孙儿女、重孙女等十来人。阿花俯下身轻轻对罗爷爷说:“爷爷,您‘妈妈’来看您了。”不料爷爷马上睁大眼,一下从床上坐起来,伸出双手,带着哭腔喊道:“妈妈!”高正荣一看慌了,赶忙跑过去和他紧紧抱在一起。“妈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一滴滴落到“儿子”的背上。见此情景,罗爷爷的儿孙们全围了上来,好奇而激动地注视着高正荣和队友们。高正荣有一个93岁的"儿子″在福利院和义工朋友中被传为佳话。
四:组建“临终关怀”小组
从做普通义工到做义工小组长、副组长,高正荣责任更重大。在自己做好义工的同时,还得要把服务安排组织好、教其他义工兄弟姐妹们怎样做好义工。谈到成立“临终关怀”的事情,高正荣说:“成立这个组织主要是受两个人触动,一个是张建忠,一个是杨冬松。”
张建忠是高正荣最初参加义工服务的组长。2001年深圳承接了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一个分赛场,他两人同时去罗湖火车站连续三天接人。高正荣在中间休息的时候,突然看到张建忠一下子吃了20多粒药被吓到了。后来才知道,张建忠已患鼻癌四年,清瘦的张建忠带病参加服务,让高正荣有很大的触动。
另一位则是深圳十大抗癌勇士杨冬松。2001年3月,“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服务计划”在深圳人民医院建立宁养院,为贫困晚期癌症提供免费药物及上门检查等宁养关怀服务。当时李嘉城基金会已在全国创立了多家宁养院,深圳宁养院成立后,杨冬松先生成了深圳宁养院服务的第一批晚期癌症患者。
2002年3月,高正荣在秘书组值班时接待了市人民医院宁养院的李而周主任和苇若梨护士长,得知生命之光组服务的晚癌病人杨冬松只有两个女孩为他服务。高正荣想去看杨冬松。冯美云说″如果你只是来看一下,那就不要来。如果真能帮他,我等你。”“如果我真能帮到他,我非常愿意,请你相信我”。
下午两点半,他去到八卦四路意馨居701室,推门进去,见到一位留着长头发骨瘦如柴的人躺在床上,面色苍白,瞬间让高正荣心痛万分。杨冬松是收到“死亡通知书”的腰椎神经癌症晚期患!医院已经下了通告,最多两年内走完人生路!
此后,高正荣每周一至四下午来陪杨先生。给他做腿部康复锻炼,按摩、吊沙袋,洗澡擦身等,杨冬松很高兴。打这以后,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直到2011年夏天,高正荣服务过10年的杨冬生他在老家安然离世。高正荣在日记中写道:“这个个案,杨冬生是我们服务时间最长的个案,在对杨冬松先生的服务中,除了为杨先生提供简单的日常帮助外,义工们从杨先生身上深深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杨先生同时也为义工们完善了人格、丰富了人生。”
我在微信上问他:人们都要避医院而远之,弃危重病人而离之。把病人房间的气味难闻,有无传染推开不说,谁愿意去接触快要死的人呢?况且,病后,他们的情绪不稳定难伺候。高正荣引用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文武医师的话:“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生老病死,这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每个人都要可能遭遇这样的情况,谁都不愿被遗弃”。成文武医师还说:"临终关怀"的基础是关注生命的宽度而非长度,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安详地离去”。“善始善终是中华民族对一个人的最好评价,我想,如果一个社会能够让每一个成员都走上善终的路,就应该就是文明的一个的标志。
五 “临终关怀”活动坚持不懈。
在深圳新闻网之深圳论坛里,高正荣用十万多字的日记,记录他从2001年到2015年间的做义工活动案例。19年间,高正荣为临终病人服务近200例,他所带领的团队共送走了三百多位晚期癌症临终病人。这些看似简单的案例,包含了“临终关怀”小组对深圳老年人,特别是身患绝症病人的人文关怀。在他的带动下,他和团队的义工们风里来雨里去,“临终关怀”活动坚持不懈。
1:陪伴肺癌晚期严先生
49岁的潮洲人严先生,是肺癌晚期患者。军人出身的严先生在个体协会党组织里积极带头创优,捐款救灾和义务参加服务活动。严先生2002年住进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2003年11月,当高正荣跟团队人去看他的时候,严先生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他的妻子在床边哭泣。严先生吃力地说:“非常感谢你们来看望我,我这样的病已经治不好了,放弃算了,治下去也是浪费钱。高正荣鼓励他说:你要坚持下去,放松心情才能配合治疗。”严先生健谈,他跟义工说他的往事。高正荣跟他介绍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计划,经过协调联系,严先生就住在家里。
2004年4月, 按照宁养院的放疗方案,每周放疗3次,从4月5日至19日,每次均由3至4名义工送去并送回。高正荣和义工们每周到宁养院帮他取药,并和义工们轮流在他家里看望他,鼓励他。严先生临走前高正荣还握着他手,严先生吃力地说“真的……真的好……感谢你们……你们……”。第二天凌晨2:00,严先生走啦。高正荣和义工一起去他家里面安抚他们的家属,5月10日上午,高正荣和20多位义工到殡仪馆一起送行,并敬献了花圈。
2:送走乳腺癌患者黄姐
41岁的黄姐家住龙岗区横岗镇六联村,早在13年前,她就已患上了乳腺癌。通过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不断放化疗治疗,病情有所稳定。2005年,病情又再度恶化,并很快扩散到其他脏器。黄姐吃遍了各种各样的药物,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又欠下了大笔外债后,黄姐不得不绝望地办理了出院手续。家里年过八旬的老父看着自己相依为命的女儿病入膏肓,整日以泪洗面。他为无钱给惟一的亲人治病而伤心,更为无力给女儿翻身、无法扶女儿如厕而感到痛苦。
2005年秋天,高正荣收到深圳宁养院韦姐的电话后,第二天便随韦姐她们上门给黄姐送药。看到黄姐躺在床上,黄伯颤巍巍地站起来要给随行人员倒水,高正荣心里很难受。离开黄姐后,黄姐那张已经肿胀得有些变形的悲苦的脸和她八十岁老父亲那双悲伤无助的眼睛在高正荣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高正荣四处帮黄姐找保姆,只要有时间就去看黄姐,帮助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黄姐的病情变得一天比一天严重。春节期间,高正荣和义工张小燕去看望她,黄姐说:“高老师,如果我快要死了时,你一定要陪着我啊!”高正荣说:“好的,我一定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