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从初中开始我就已经熟记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名言,虽然,这句名言在现在很多人听来觉得很土、引用在文章里很没有新意,但于我而言,却是真真切切常常回旋在我心中的名言,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它是不是让很多人不喜欢,但它一直是我最爱、也是一直激励我前进的名言。
回首人生,虽然没有卓越的成就、虽然没有彰显的成绩,但却可以自豪地面对这句自己最珍爱的名言,无悔人生!为了这句名言,无论是学习、工作、事业、梦想,我都一直为之而努力,在深圳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家、在深圳林立的高楼中拥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梦想精心设计的房子;一个虽然不是自己最喜欢但也一直为之拼搏的工作。最幸福的,就是还能够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为自己的文学梦想在一步步前进。而今回首自己的写作经历,也为自己获得的成绩小小窃喜了一下,在深圳各大报纸刊发两百余篇文章、出版个人散文集《海之韵圳之深》并有文章入选多本书籍、获得二十多个个文学奖项、摄影作品也有十多幅刊登在报纸上并获得二十多个摄影奖项!
1
1984年的春天,我跟随着工作调动的父母来到了当时称之为边陲小镇的深圳,远离生我养我的海南岛、远离熟悉亲密的同学好友,来到了这个远离特区40公里外、珠江边上落后的福永小镇,记得当年看到的这个渔村小镇,甚至远没有生我养我的海南岛农场的美丽,海南岛也许远离大陆成为人们心中被放逐的偏远岛屿,但位于五指山下、岛屿中心地带的农场,却是一个拥有一望无际橡胶林的平原,山峦在视线朦胧的远处,当年的公路是宽敞而笔直的砂石路,农场里、校园里到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子、道路两旁是玉树临风的椰子树和浓密的菠萝蜜树。而跟随着父母漂洋过海来到特区的深圳、来到这个珠江边的小渔村时大失所望,当我乘着大巴,从深圳东门摇摇晃晃行走在黄泥土地的国道,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尘土飞扬的跋涉,踏足到这个边远的渔村时,看到的是凌乱的低矮的民居、因为父母都是教师自然就居住在学校,当下了车穿过脏兮兮的市场和杂乱无章的民居,来到了这个依山而建的校园时,情绪真是低落到了深谷,宿舍、操场、教室都是依着山势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视野狭窄,校园拥挤,操场也就是山坳下的一个仅有250米的空间,哪有农场校园的广阔,而站在校园的半山上,远处的珠江朦朦胧胧,而珠江沿岸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低矮的房屋散落在田野间,完全就是落后的农村,而我们居住的海南岛农场里怎么也是国营农场,而这里的学校完全就是乡村中学!可想而知,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大的落差、是多么的阴郁的,更何况还远离了所有的朋友、所有的同学、熟悉的老师!
不仅如此,因为福永是以当地的土白话为主要语言,身边的同学除了仅有的几个教师子女是外地来的外,其他大部分都是福永当地人,他们说着一口完全陌生的语言,上课的时候更是听不明白。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当时的语文老师,这是一位来自东莞的年轻老师,跟班上的同学都很亲切犹如大哥哥一般。当时看到班上来了我这位新同学,就关切地问我是否会说粤语?其实,我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虽然当年的我并不会说粤语,但因为海南农场里有很多上山下乡的广州知青,粤语也成为了农场里通用的主要语言之一,农场里的很多同学也会用粤语交流,虽然我不会说粤语,听基本还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这里的土白话与粤语还是有着很大的距离,自然听起来就非常吃力了,何况当时全国不也在推广普通话吗?这个学校不也应该用普通话上课吗?并不了解当时新学校情况的我,就直接告诉了老师说我不会粤语。为了照顾我,语文老师就用带着浓重粤语的普通话开始上课,可刚一开口,却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而老师带着浓重粤语的普通话,于我而言,跟听粤语的难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就这样,我还是告诉了老师用粤语来上课我会适应的,而其他科目的老师就几乎是全部用粤语来上课的,所幸自己有一定的粤语基础,语文老师的这件事情一直成为了同学聚会时最开心的话题。
虽然有很多的不适应、有很多的落差,但因为身边有一群热情善良的同学,是他们让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当年的福永虽然很落后、与同学之间语言也不甚相通,但这里民风淳朴,这里的同学也非常单纯热情可爱,刚走进这个初二(3)班教室的时候,我是胆怯的,但同学们热烈欢迎的掌声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下了课,不知所措的我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看书,但同学们并不理会我的怯弱,常常拉着我就往外跑,跟着大伙儿一起在操场跳绳、玩皮筋、捉迷藏,不管我听不听得懂他们的语言,都叽叽喳喳地跟我聊天,虽然他们的普通话很蹩脚,但听是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说起来的普通话还挺有趣的,我们就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交流;周末的时候,他们会带着我到学校后面的小山去攀登、摘野果,邀请我跟着他们一起骑行到珠江边,甚至邀请我到他们家中做客,当年我不喜欢的狭窄的校园,却因为近在咫尺的这个后山,它却成为了我每天清晨爬山山顶,留下了我在那里背诵课文、朗读英语、摘山捻子的最美好的记忆;春天的时候,我们跟着老师到凤凰山野炊、欣赏众多的石刻文化、在飞鼠洞中探险、站在大茅山的山顶上远眺珠江叹零丁洋;夏天的时候,我们乘着车子穿过特区、盘旋而上到梧桐山上,再盘旋而下来到大梅沙踏浪戏海,那定格着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合影成为了我最美好的记忆。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到老师家中做客。来自海南农场的我,那里只有一望无际的橡胶林,从来没有见过农田,也从来没有见过插秧收割稻谷。家在珠江边上的廖老师,看我对珠江边上的田野非常感兴趣、也从来没有见识过农田的收割,那年暑假稻谷收割的季节,就特意邀请我和几个同学到家中做客。上课的时候,廖老师就已经站在半山上的教室走廊上,告诉我他的家的方向,珠江边的一片纵横交错的田野间,隔着一定的距离,就有一群低矮的房屋蜿蜒而建在田埂边上,那其中就有廖老师的村子,这些散落在田埂边上的房子就有其中一间是廖老师的家,当年刚来福永时觉得代表着落后的田野,因为有廖老师美好的描述而变得美丽,也开始充满了期待。
那年的8月的一天,我们几个同学相约着,骑着自行车蜿蜒在田野间的小路来到了廖老师的家中的,师母是当地人,而廖老师其实是当年上山下乡来到这里的广州知青,因为认识了师母而留在了福永,成为了我们的老师。师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做了很多当地的点心招待我们,美味的点心令人回味无穷,但最令我难忘的却是收割稻谷的整个过程。因为村子和农田都在珠江边,珠江水就引进到了田野间,成为了一块块田野间纵横交错的小河,这些河水不仅方便农田的灌溉,更为奇特的竟然成为了交通要道。居住在珠江边上的村子,除了有农田,家家户户也常年需要出海或者到珠江打鱼的渔民,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小渔船,在农忙的收割季节,船就成为了收割稻谷最好的交通工具,我和同学们就是这样乘着船去的,第一次乘坐着小船在田野间狭窄的水道上穿行,实在是令我新奇不已,开心至极!在农田里帮忙割稻谷也是人生的第一次体验,一切都充满了新奇,捆扎好的稻谷自然也是放在船上运回来的,这样奇特的田野特别令人难以忘怀,而一片片金黄色的田野和纵横交错的小河,也组合成了美丽的田园交响乐!
在福永中学一年半的短暂的学习生涯,却给我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记忆也成为我笔下众多的篇章!
2
当年的福永,今天已经是与关内关外没有任何区别,乡村已经变成了林立的高楼、消失了的边防检查站让福永与深圳没有太大区别、便利的交通更是拉近了福永与深圳中心区的距离。但在当年,福永与深圳有着天壤之别,它不是特区、这里的居民没有特区的身份证、进入特区同样需要办理边防证。初中毕业,父母一方面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为了能够获得一张“深圳特区”的身份证和将来进入特区工作的机会,以优异成绩完成中考的我,放弃了读深圳中学、实现大学梦的机会,而选择了当年非常流行、毕业之后就可以分配工作的中专学校。而我也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因为一直以来优异的成绩,通过获得的奖学金几乎完全不用家里任何的经济支持,就完成了中专四年的学业,当然,这也得益于国家对中专学校的大力扶持和对中专学生的大力资助;工作是分配的,1989年,中专四年毕业之后,依旧赶上好时代,顺利地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一家在深圳著名的大型国企工作、而且是在这家大型国企下属的合资公司工作,从事着当年最时髦的行业——电器生产。九十年代是深圳来料加工电子行业最红火的年代,来料加工企业遍及深圳特区每一个角落,而我的企业背靠着国企的稳定,却拥有着合资企业的高新技术和高福利,全球领先的技术吸引着我孜孜不倦地学习,也让我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更有外出培训的机会!不仅工资高,在当时九十年代拿的工资,就已经比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20年的母亲的工资还高,那时候的我真是美滋滋的!福利待遇也相当不错,一年一度的单位旅行、每年年底不错的年终奖、让我的旅游梦想在九十年代就已经成为现实,一点点地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大地。为了奖励员工的努力付出,每年的公司周年都会给每一位员工发电子产品,那可是由自己的企业生产的最时尚的电子产品,也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品牌:手表、收录机、电视机、音响等,还可以经常帮助亲戚朋友在公司购买内部价格的家用电器。合资企业、工资高、福利好,当年的我可引来不少亲朋好友的羡慕,家人更为我而自豪!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从初中开始我就已经熟记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名言,到今天,它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也一直激励着我追求积极的人生、不让自己回首的时候后悔的人生!因为特殊的历史时代而选择了中专的我,依旧没有放弃不断的学习。因为合资公司采用的是先进的管理技术、拥有的是先进的设备和完整的管理体系,在这样的企业处处是学习的机会,从走进这个企业,我除了上班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面熟悉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业余的时间,我从技术人员手中借来大量的资料和电子线路图纸,每个晚上,在四个人的集体宿舍里,我把大大的图纸铺在床上认真钻研;平时工作的休息时间,就到每一个工位上去熟悉生产的整个流程,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习所有的一切;工作稍微稳定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参加成人高考,选择了当时自己最喜欢的英语专业,就为了能够更好地阅读最新的国外技术资料、能够拥有这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让未来的自己有机会走出国门。那时候的经济条件,个人出国机会就是天方夜谭,谁又能想到今天可以有机会有经济能力到国外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