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子病后记
  • 点击:56415评论:82021/07/31 11:02

庚子病后记

一、七年之痒

2020庚子,一个极其特殊的,载入史册的,改变历史的年份,于我也如此的不同。七年前的一个小病状,于四个月前慢慢发作,终究酿成一场大病。

感谢许多人的关心,感谢亲人的不离不弃,也感谢自己的坚强,终于挺了过来。现在坐在电脑前敲字,尽管没有痊愈,但终归比病重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也感谢上苍,让我更珍惜自己的躯壳。健康第一,这话被多少人挂在嘴边,但真正被病痛折磨过的人,才更能体会深意吧。

回到七年前,也是夏天,左耳廓不知道怎么肿胀起来,当时也不在意。但是越肿越大,在家人的催促下去医院看了看。诊断为“耳廓囊肿”,但已经过了充水期,做不了手术,只能保守治疗。

所谓治疗,也就是打打消炎针,红外线照射一下。肿胀渐渐消退,但左耳也变形了。好在变形的是耳朵,不太影响外表。虽然也有朋友注意到并忍不住询问,搪塞两句也就过去了。当时医生也提醒过,这是免疫系统疾病的表现,可能诱发其他的病变。仗着年轻,不以为意,就拖着变形的左耳生活着,转眼七年。

今年清明前后,老婆带娃回家祭祖。我一人在深圳,好不潇洒。每天喝酒吃肉,晚上熬夜玩耍,不知怎么右耳也开始肿胀起来。是福还是祸,是祸躲不过。右耳实在肿胀痛到不行,去医院就医,还是七年前的治法。打消炎针,照红外线,但这次右耳肿胀好像很难消下去,也为后面的病发埋下了伏笔。

在恒生医院耳鼻喉住院了一周多,出院了。两个耳朵都变形了,倒也坦然,什么不都讲究个对称吗。和周围同事朋友一说,还有人打趣说:“早注意到你左耳不对劲,原来以为猫哥绰号得来就是因为耳朵像猫,现在看来还不是这么回事啊。”

哈哈一笑,一对残耳。丑则丑矣,如之奈何。

实话实说,两个耳朵都变形,也真不算什么。猫哥教书,本来也不是靠颜值吃饭。老婆也找了,娃也生了。自己照照镜子,耳朵这点残疾无伤大雅。但疾病这东西,不是你泰然就能躲避的,后面继续的病变,让我措手不及。

五月初,学校即将正式开学,网课即将结束。初一年级最后一次语文网课是我主讲的。那节课我准备也充分,回顾了网课以来的重点内容。讲课过程中,我不时地咳嗽,学生注意到了,还纷纷留言让我注意身体,颇为感动。

一开始咳嗽,也真没当回事,自己吃了些克拉霉素,以为会好。开学后,每天讲课总要咳嗽几声,确实挺难受了。

持续咳嗽两周不见好,有点急了,去看了医生,做了雾化,也没能抑制住。后来发展到晚上睡觉会剧烈咳嗽,经常凌晨两点或五点咳醒,愈发觉得不大对劲。

就这样带病工作了一个多月,实在挺不住了,还是告诉了老妈。老妈6月2号来到深圳,看到咳得如此厉害,就建议我住院治疗。

我还是不愿意住院,又去看了中医,喝了几幅中药有些效果,但是还是没能彻底抑制。

老妈四处打听,最后找到家乡柳州的一个呼吸科医生。于是我向学校请假,赶回柳州,开始了为期一个月辗转、奔波、住院、治疗。

二、回柳一周

来深十四年,柳州的家于我好像是一个歇息的驿站,但没有哪次回柳,有这一次如此的狼狈。

6月12日中午,我老妈乘高铁回柳。一路带着口罩,但无论是地铁上还是高铁上,都咳个不停,周围乘客纷纷避之。

高铁开动后,为了不打扰旁边的乘客。和老妈坐到了最前排的特别预留座位,蜷缩着,尽量控制自己,少咳一些。

难受是肯定的,无心窗外的风景,无心微信的信息,无心丢下的工作,甚至无心留在深圳的妻儿。

病痛让我只想赶快躺在病床上,止住咳嗽,能睡一会,仅此而已。

老妈还在和家乡的医生联系,计划明早到医院检查。

回到柳州是下午的五点半,从高铁站出来闷热难耐。老妈拖着箱子一路疾走,我竟然又咳又喘,不得已喊住老妈,让她慢一点,告诉她我走快了很难受。

壮年人不及老年人,两个多月的病痛把我折磨到了身体的极限,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会时不时有自暴自弃的想法,现在想想,可叹可怕。

好不容易打到车,回到柳州家中。老妈简单做了饭,也食之无味。

撑着吃了一点,躺在床上,侧着睡,咳嗽的频率会低一些,但依然难以入眠。

一会躺,一会起来喝点水,10点多吃了一颗止咳药再次躺上床,但咳嗽更加剧烈,根本睡不了。

老妈急了,给医生打电话,给亲戚打电话,大家说实在不行,去医院急诊吧。

回柳的第一个夜晚,我就躺在了柳铁中心医院呼吸科的病床上,打着点滴,表舅和老妈陪在我身边。到了深夜,也许是真的咳累了,又或许是针水起了一些作用,我终于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起来,去吃了一碗米粉,家乡的味道也不能平复我的病痛。回到医院,各种检查,决定两天后做气管镜,医生怀疑我是咽喉有异物,导致一直咳。

柳铁中心医院现在叫做广西医科大学柳州附属医院,是距离我家最近的一家医院,也是我从小看病的医院。我住的呼吸科在一栋苏式老楼的一层,我依稀记得小时候这栋楼的模样。红墙,花花绿绿马赛克的地面,木板铺就的楼梯,还有那滑溜溜的楼梯扶手。我常常从那上面滑下来,恍然间,是逝去的岁月。

现在这栋老楼的外墙依旧是红色,内部则已经改造成现代的病房。住院的老年人居多,病状也多是咳咳咳。我隔壁床的老人经常一咳就一抹纸巾丢在地上,护士多少次叫他注意卫生,却总也奈何他不得。

我躺在病床上,早上下午各打一次点滴,中午回家吃饭,晚上回家睡觉,咳嗽的症状得到了暂时的控制,但感觉也没好。

做气管镜检查的那个早晨,我躺在病床上,医生给我打了麻药,告诉我等会放轻松,插管进喉部看看就好。

我点点头,就进入了昏迷状态。

后来我的主治医师说,插管的时候我咳嗽得非常厉害,导致只看了一侧的情况就把插管拔出了,通过拍到的图片,看我喉部气管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病变,初步怀疑是“支气管淀粉化样变”。

随后,医生建议我转院治疗,因为这样的病症,柳州的医院治不了,病例也很少见。老妈四处打听,决定先回深圳,然后再想办法去广州看。

回柳一周,每晚躺在家里的床上,侧着身,艰难地入眠。病痛未消,心情忐忑,老妈也是愁容满面。

周中,同事还驱车700公里到柳州探望我,妻子、儿子、老爸也随车一起回来了,大家一方面宽慰我,一方面想着下一步怎样治疗。

舅舅舅妈、大姑小姑也都来家里看我了。都说没事,会好的。我笑笑,知道自己的痛苦他人也代替不了。

回柳旧病未消,又添新病。一次做肺功能检查后右眼疼痛,原本以为是吹气太猛导致眼底充血,后来发现是感染了病毒性结膜炎。这个病也异常顽固,到现在还没好彻底。

唉……生病,无论在哪,无论是谁,都是苦与痛。

三、艰难的等待

在柳治疗一周,病情未见好转。根据医生建议,决定去广州看病。因为考虑在深圳住院再转院医保报销比例会高一些,所以又驱车赶回深圳。

回深圳的路上,我坐在副驾驶,妻子开车。由于眼睛肿痛,一路几乎都是闭着眼。后排的父母也是忧心忡忡,只有球球,还问这问那,他不知道为什么在三天时间里,仓促地返回柳州又赶往深圳。他只知道三天不用上学,内心还有点小小的开心。

妻子开出广西后,老爸接着驾驶。途中只在一个服务区稍作停留,心急如焚地赶回深圳。

到深圳已经晚上7点多了,邻居给我们煮好了粥放在门口,老妈简单做了两个菜,一家人又坐在一起吃饭了。  一直咳嗽,也没什么胃口。勉强吃了几口,就想躺上床。病榻一词猛地跳了出来,病中的床,是伙伴,也是恶魔。既依赖,又抗拒。

和回柳的那一晚一样,咳得异常频繁。原本在柳一周,咳嗽的症状有所好转,但不知怎的,到了深圳,好像以往的治疗都失效了,难受异常。

不得已,晚上10点多,妻子开车带着我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附属医院看急诊。

到了医院,因为咳嗽,又要看呼吸科,两个小护士问来问去,让我填了两张单子,才让我进了内科诊室的门。

急诊科的医生倒是很负责,看了我在柳州的住院记录,然后问了问我的症状,也同意“支气管淀粉化样变”这个诊断,并且意味深长地说了句:“这个病症少见啊,呼吸科住院医生也未必见过。”

接着,他给呼吸科病房打了电话,告知我们最快也要明早才能住进去,让我们在急诊的小病房躺一晚。

商量后,我们决定回家,明早再说。

回到家,凌晨了,老爸已经陪着球球睡了。

大家也都疲惫不堪,匆匆睡了。躺在床上的我,隔不到一分钟就咳一阵,额头胀痛,感觉脑门里像塞入了一坨铅,难以入眠。不知道难受了多久,勉强睡了。这一晚,大概只睡了三小时,也是我得病以来最难受的一晚。

第二天一早,老妈告诉我,联系好了广州的医院,马上出发去广州住院。

就这样,我几乎是被老妈和妻子架着,上了去广州的车。送我去的是学校的方师傅,他凌晨接到校长的电话,今早在小区等着接我。

车开出小区时,苏校长也专门过来送别。我强撑着睁开眼看了看他,他嘱托我好好去广州治疗,病一定会好的。

黑夜到白昼,多少人在关心着我,莫名的感动涌在心头,挥手作别,赶往广州。

下高速进广州还不到8点,但早高峰的市区道路非常拥堵,差不多9点才到达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也是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医院,是全国呼吸科研究中心。

到医院挂号,告知住院必须做核酸检测,病人和陪护都需要做。考虑到妻子还要回深上班,老妈决定陪我住院。

坐在灼热的遮阳棚下,等着核酸检测,这已是我一个月来第三次做核酸检测了。

一般医院,都只认可一周内的核酸检测结果。各个医院规定又各有不同,没办法,只能由着医生又一次把棉签插入我的鼻孔,这种酸爽感比起病痛不算什么了。

做完核酸,下午才能出结果。联系好的医生告诉我们住院部暂时也没有床位,会尽快安排。我们只得找一家宾馆住下,艰难地等待着。

在宾馆的两天里,只能用“熬”一个字形容。有一次咳嗽到呼天抢地,球球也被吓到了,钻进妻子怀里哭,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会这样。

病毒性结膜炎让我睁不开眼,咳嗽让我直不起身,脑袋的胀痛让我不断抱着头。宾馆小小房间中的我,如病入膏肓又垂死挣扎的困兽。

妻子怕球球再受到惊吓,带着球球出去走走。宾馆附近有一个玩具批发市场,妻子给球球挑了一件小车过关的玩具。回到宾馆,妻子和球球盘腿坐在床上玩玩具。我侧躺着看着她俩,心情多少舒缓了一些。

都说食在广州,但等待入院的两天里,我吃了什么都记不得了。感觉都没什么味道,食物一股脑就倒进了胃里。直到周天中午,得知周一早上能入院治疗,庆幸的同时大胆吃了顿湘菜,嘴巴里才多少有了点滋味。

  • 1
  • 2
1/6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关键词:生病、康复、行走、日常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10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别看了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05
  • 白兆山下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03
  • 李玉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02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02
  • 黄元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01
  • 红红的雨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01
  • 莲花汉子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31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别看了4举人2021/08/05 10:10:20
    • 分享到:
  • 看完感觉很多话想说,但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有些事情未经历过,并不知道苦楚和绝望。很荣幸母亲给了作者最大得鼓舞,带他一点点走出疾病阴霾。故事很平淡,没有参杂太多个人情感,要不是检查病情的细节,容易令人联想到狗血小说,奈何这是现实,残酷的刺痛了一个普通家庭。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用笔记录生活,记录最能体现当代大事件的疫情中的个人点滴,写出个人对生活的阳光态度,写出亲人之间的关爱扶助,写出亲情的感人之处,紧扣家乡——深圳,贴着生活写,按照真实细节写,语言简洁明了,短句,短段,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为你点赞。这让我想到了自己,能让我共鸣的文字当然要给你好评!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李玉5进士2021/08/02 14:57:15
    • 分享到:
  • 人们对生命的理解,有几个时候尤其深刻——大病一场和意外突临,又或者将死未死。作者经历了一场大病,见识了在病症面前的无助和茫然,那种无力感是健康人无法体会的。也是这一场病,让作者发现了父母之爱,亲友之爱,医务人员之爱,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让生病的日子多了一些生机。人食五谷,难免会有这样的那样的病症,有人陪,有人爱,有人治,也算是一大幸事了。愿作者早日康复,感受更多这世上的温情。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作者详细记录的患病治疗经过。从简单的耳朵肿胀到病毒性结膜炎;从双耳变形丶轻微咳嗽到剧烈咳嗽;从“支气管淀粉化样变”到“多发性软骨炎"。从柳州广州深圳多次辗转。住院二十二天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般的煎熬,没经历过重疾真不知是何样的体会。幸好有父母、爱人等众多亲人的照顾,有医务人员温馨地服务。出院后一月一复诊。教书读书带娃,每早上吃“脾氨肽",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妈妈的唠叨是爱,阅读写作是精神食粮。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二〇二〇,太多的生离死别,人世无常,珍惜每一天,活好每一天,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 黄元罗5进士2021/08/01 16:13:49
    • 分享到:
  • 这篇注重细节的随笔,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肺腑之感,所以写的有声有色,并且还有许多非常感人的地方,比如,身临绝境时的痛苦与无奈、淋漓精致的母爱,以及敬畏生命的哲言。可以说,这不仅是一篇有关生命和生存的病中札记,更像一碗经典励志、催人奋进的鸡汤!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不容易啊,生这么久的病。常常听说,其实只有身体是自己的,有问题要早点去看医生。有时你还未料到,不留神疾病就找到你的门口了,规律的生活,可能还是对身体最有益,总之,现在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早上送儿子上幼儿园,中午回家吃饭,晚上陪母亲散步。其乐融融的,活着真好。祝从此健康,疾病不再缠上你。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说真心话,提笔写这200字的点评时,我只阅读了头和尾。知道老师完成了今年最后一次复诊。我能感受到了李老师的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样的《病隙随笔》,往往最打动我们的就是自己的亲人。当一个人心理和生理极其脆弱的时候,唯一想到的便是自己的亲人。从柳州到深圳,再从深圳到柳州,父母一直陪你身边。父母不论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倾其所有来爱我们。窗外是灼热的阳光,祝福李老师过好未来的每一日。(另:我也住盐田区)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1布衣
  • 1星
  • 1钻
  • 粉丝|作品|积分
  • 0
  • 2
  • 33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