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汕之光
  • 点击:56133评论:42021/08/09 11:25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深汕湾畔春风十里,莲花山麓花香四溢,山水唱响老区希望的田野。

——题记


水底山满目苍翠,赤石河静静流淌。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第一个特别合作区。这里有一片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的**老区土地,由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镇和圆墩林场组成。北部、西部接壤惠州市惠东县,东部相连海丰县梅陇镇、海城镇,南临南海红海湾。十里春风,梦想闪烁。

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山胜水,钟灵毓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鲘门镇后澳海边出土青铜短剑、铜矛、铜錍等青铜兵器。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建海丰县时就有鹅埠镇。这个区域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宋代名相文天祥、抗倭名将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留下足迹。还有红四师纪念馆、大安峒**烈士纪念墓园、彭湃宣传**旧址、东纵六支战斗遗址等众多红色遗迹,文化多彩斑斓。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带着岁月的音符,这片沧桑的土地在历史河流里,汩汩流潺而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四镇一场”居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海丰县志》载,赤石镇山林面积辽阔,全镇有疏密林面积23333公顷,主要品种有松、杉、竹、桉等100多种。水果品种有西番莲、香蕉、菠萝、龙眼、荔枝、芒果等,种植面积1063公顷,总产7578吨。鲘门镇和小漠镇则以渔业为主。渔业是鲘门的支柱产业,渔业生产总值约占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76%,全镇共有大小渔船700多艘。小漠渔港是广东省重点渔港之一,早年建有虾蟹、鲍鱼、海胆、牡蛎、培苗等5大养殖区,全镇养殖总面积达1000公顷,总产量16920吨,总产值21329万元。拥有渔船300多艘,海捕渔民近700户,专业劳力2100多人,海捕总产量5696吨,产值6983万元。这些史料数据,便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客观写照。

鲘门镇久负盛名,在整个海陆丰地区称得上是一个大渔村,也是一个很传统的渔村,典型的“靠海吃海”,村民基本上都是打渔为生。200多年前,鲘门镇百安村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海上狭长半岛。清朝乾隆年间,黄氏族人迁徙至此,打渔谋生,繁衍生息。族中长者为村子起名为百安村,寓意“百业待兴、百事平安”。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百安村修通水泥路,这个古村才渐渐被外人所熟知。鲘门镇可耕种土地较少,那些世世代代以海为生的渔民,每天起早贪黑出海捕捞,日出日落之际,归来的渔船便会聚集在鲘门镇海鲜市场码头,渔民将辛苦捕获的渔虾送到市场去卖。那些鱼虾的价格,要比深圳的大超市便宜一倍多。至今,整个镇街都弥漫着浓浓的咸鱼味。

鹅埠镇作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起步区、先行区,也是特别新城伟大梦想出发的地方。“鹅埠”是一个具有浓郁农村地名特点和特色的词儿。据旧县志载,鹅埠原名鹅山,又叫鹅埔岭,因圩内上街村后面有一小山丘状似鹅形,建居后称“鹅山”。南宋后,中原人口南迁,鹅埠得以开发。鹅埠镇的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1082公顷,总产5149吨。全镇共有种粮大户300户。这里紧临南门海,因有码头,渔船、货船停泊来往频繁,至明朝商运发达,商贾云集,形成商埠,故称鹅埠。鹅埠镇的农耕基因,蕴藏着工业文明的种子,跳动着推陈出新、开创发展的智慧。

一方水土一方人。看山是山,看水是山。这里的人们懂得如何获取自然的馈赠,倚山而居、倚山而生,依海而居、依海而生,也由此衍生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那些打鱼的人、卖鱼的人、做海产生意的人,其生活就与那片海域息息相关。这当然是一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变通,也是人们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的生存之道。虽说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在山水面前,人却是十分渺小的。因这里离深圳、香港比较近,“四镇一场”的每个家庭都差不多有人在外面务工,也成就了一大批乡贤能人,寄予这片山水不同凡响的内涵。有关资料显示,香港有60多万汕尾籍人口,其中合作区四镇就有1.2万多人,深圳的潮汕籍人口有400多万人,汕尾籍就有100多万人,属于深汕的人就更多了。

有一种看山是山,是看出山的高度、山的协同;有一种看水是水,是看出水的情怀、水的共生。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追求创新,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依然言犹在耳、催人奋进。

新时期催生新机遇,新机遇助推新发展。2006年,东莞市大朗镇“一帮一”扶贫汕尾市海丰县,双方合作在鹅埠镇建立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面积为4平方公里。这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也从此点燃“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的新征程、新梦想、新希望。2007年,海丰县制定“八城三园二基地”发展战略。其中,位于鹅埠镇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就是“三园”之一。

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内在逻辑和运行轨迹。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2008年2月23日,时任广东省委副**、深圳市委**刘玉浦带领深圳市**代表团到汕尾考察,谋划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发展问题,提出在汕尾最靠近深圳的海丰县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个镇拿出20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两市合作开发的区域。两市确定合作区域名称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在全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大背景下,经过深圳、汕尾两市进一步对接、反复论证,特别合作区以首期规划控制面积10.36平方公里的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起步,与这片山水相融、与这片山水相依,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海洋资源开发、服装纺织和制鞋等产业。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08年12月10日,备受深、汕两地关注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在鹅埠镇举行奠基开工仪式。2009年,时任广东省委**汪洋提出,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汕尾首先要与深圳合作,建议深圳学习新加坡与江苏省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模式,“解决新加坡的问题要到中国来,解决深圳的问题要到汕尾”。为更好地进行产业转移,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海丰县西段深汕高速公路为主轴,对现有的2个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整合后园区面积13.08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个区,其中西片区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起步区,即鹅埠片区,当时已着手全面建设。这个起步区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内核。那时候,东片区为汕尾市直新湖工业园,面积2.72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建成。

看山是山,时光的坐标标注深汕要实现的目标;看水是水,重要的节点记录区域合作的足迹。

2010年8月25日,汪洋同志视察汕尾,确定了深圳、汕尾合作区的性质定位、合作模式、利益机制、制度设计等,要求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广东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确定其名称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汕尾两市联合起草完成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方案,把两地特别合作的构想推向一个更高层面。“四镇一场”人民的命运,也从此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紧密相联、同气相求。

行走在这片深汕的土地,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脚下是奔腾向前的新时代洪流,心中激荡的是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结缘深汕,遇见未来。前不久,鹅埠镇****吴海林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他已在鹅埠工作11年了,回想起第一次来鹅埠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年的鹅埠镇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芜,都是乡村小路,荒坡野岭,种了不少桉树,车也进不了。合作区管委会在深汕大道北边的几间铁皮房办公。也没有什么企业,后来经过2015年和2018年两次大的飞跃,鹅埠的变化才快起来、好起来。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深汕,战略地位独特,是粤东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深汕,发展潜力巨大,是充满勃勃生机的一片热土。一个新的“春天的故事”奏响奋进旋律,思路正在变成出路,想法正在变成办法,优势正在变成胜势……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深汕山水的磅礴伟力昭示光明未来。

——题记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座新城的崛起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深汕,因合作而生,因特别而兴。

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发展均衡性和协调性,不断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区自成立伊始,就自觉肩负广东省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机制、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历史的前方,一切都是新鲜的,需要我们去开辟、去创造。

事物的发展变化,蕴含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哲理和方法论。“看山水不是山水”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深汕特别合作区从大幕开启,到初创探索、深汕共建,再到深圳全面主导建设管理,也是如此。单说从产业转移园到共建产业园区,就是一个艰行的历程。既有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有战略布局的推进;既有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责任担当,也有厚植优势、释放动能的使命驱动。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2011年,对合作区来讲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正式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5月21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举行授牌仪式,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授予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区正式运作。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诞生,就是一次突破行政障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背后的考量,也并不局限于深圳、汕尾两市的利益格局,其最大亮点,超越平常意义上对口扶贫、产业转移的概念,把深圳单向产业转移到汕尾上升为双方“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特别合作,把对口帮扶上升为互利互惠、共赢发展,最后达到带动汕尾跨越式发展、拓展深圳发展空间的共赢目标。

  • 1
  • 2
1/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 关键词:深汕之光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15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深汕老城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28
  • 蔡德林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1-08-20
  • 蔡德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19
  • 红红的雨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10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史料稍多,可归于大散文范畴。愚以为大散文之大,甚至可以涵盖好的通讯或公文,有一些意蕴、情怀、趣味、词采在其间即可。这有助于全民书写的推广。此外,睦邻文学也没必要局限于深圳一隅,尽可以吸纳周边,涵容全国,甚至辐射整个华人社会,逐步扩大影响,以收庠序之功。此文思路清晰,文字干净,围绕“山水”二字,说深汕之事,以小见大,视野开阔。特此推荐。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深汕是由深圳全面主导、正在建设的一座全新城市,是深圳10个区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是深圳的功能区。《深汕之光》一文,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逻辑演进,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深汕合作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深圳、更多的深汕。河北雄安是未来之城,广东深汕是智造之城。建设深汕,需要社会备界关心关注,也需要更多的人投身深汕热土,共同再造激情燃烧的“蛇口年代”。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我认为这篇写不错,让我对深汕区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原来这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难怪政府会在那里建一个区。名山胜水,钟灵毓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吸引人想去旅游观光的冲动,政府把深圳把对口帮扶上升为互利互惠、共赢发展,最后达到带动汕尾跨越式发展、拓展深圳发展空间的共赢目标。深汕区真是未来可期。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奋斗仍在路上,新城终将建成。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老城
  • (我名即我号)
  • 2童生
  • 2星
  • 2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
  • 0
  • 18
  • 140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