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评委王元涛提名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2023/10/10 15:51:57|阅读9824次|作者:秘书处

《我在深圳当奶爸》 景兆翔 著

评委评语:亲子关系一个最有力的原则是:有爱,就有办法。见过太多不称职的父亲,以“为老婆孩子提供物质保障”为由长期缺位,不会爱,不表达爱,忽略孩子的后果,往往令人触目惊心。这一篇作品,最动人的部分,就是作者观察之细腻,表达之风趣,背后有深深的爱意在。尤其是讨论生死一节,作者没有讲什么哲理,而是允许自己投入情绪情感,让孩子看到,即使是成人,也同样会慌乱于生命的无常。不是给答案,而是情感共享,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荔香夜话》 梦晴 著

评委评语:这一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肯吃苦、肯付出的“荣哥”,更因为这众多的“荣哥”吃苦付出之后,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这回报,又不仅仅是钱财的收益,同时更是人本身的成长。在我的家乡,在很多人的家乡,都有漫山遍野的纯朴“荣哥”,他们只有吃苦的机会,却没有成长的机会,因此,怎么可能拥有像“荣哥”那样的内生动力?这样看,深圳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恰恰是造就了“深圳人”。


《奔跑吧,狐狸》 郑丽黎 著

评委评语:实际上一直隐隐担心,会出现女主人公丈夫偷偷摸摸出轨一类的狗血情节。感谢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大路货的恶趣味叙述。那么,一个远在江西山村的母亲,居然稳稳卡在一个接一个的节点上,有力甚至决定性地促成了在深圳打拼的女儿的事业腾飞,这事儿可信不可信?生活,当然未必会如此精准,如此戏剧,但作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强有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才是克服一切物质匮乏和不幸遭遇的终极秘密和法宝。


《生活从深圳开始》 郑元 著

评委评语:这部作品,精彩在后半部。本来,作者是可以偷懒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家都心满意足,不就行了?但作者没有选择偷懒,而是直面大团圆之后的鸡零狗碎,试图从中追问并开掘出爱与情的本义。于是改变,就成为了作品的主题。说到底,是努力让别人改变,还是自己率先启动改变,这恐怕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无关对错,最重要的是永不丧失热情,永不放弃善意的博弈。


《隐秘的角落》 瑞雪 著

评委评语:抑郁症成因复杂,不好一口咬定是养育者养育不当。比如说,有些家庭,同样骂,同样打,孩子却并没有抑郁,这也是事实。因此,不骂孩子,不打孩子,以及克制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这是一项单独的要求,是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模样。这一篇,围绕抑郁症,作者展开了充分的叙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得相当好,是行家的手笔,相信对相关家庭和人士会有重大启示,同时,相信对普通人而言,也是一次有益有助的科普机会。


《一尾来自长江的鱼》 张旭 著

评委评语:这么一组诗,轻轻打动了我。如果你打定主意要进食一条鱼,却并不是为剥夺了它的生命而最后流眼泪,那么这里,就一定有一种源自命运的悲恸感挥之不去了。“人是万物的尺度”,鱼并不知道人如此霸道,鱼也并不知道,如此霸道的人,会有多么的脆弱,比如对故乡的莫名眷恋和感怀。所以说,诗意是神秘的东西,你说不好它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不在。恰好这一组诗,用诗意,唤起了我对自身生命的片刻觉察,这就够了。


《暖心面馆》 时知 著

评委评语:作者是有叙述天分的。首先是用一种疏离感,给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图景,制造出了自然的悬念。试想,让你用新闻语气来讲这个故事,一分钟,三百个字,是不是就足够了?其次,迹近“零度写作”的情感克制功夫,被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说,故事中的那种家庭苦难,我们时有所闻,对此,我们已经被磨炼得宁愿无动于衷。这种无动于衷,就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作者的叙述,正模拟了这种心态,如此一来,反而更容易与阅读者产生同频共振。


《女人花》 江风易客 著

商战类小说往往是有固定套路的,要有权谋,要有杀伐,要有套中套,要有局中局,真相大白时,也就是水落石出日。但这部小说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多的刀光剑影、诡计重重。每个人物,基本上都守规则,都表现得体,争利益时光明正大,追情感时知进知退。想一想,这就是一种写实风格。说到底,生活本身,哪有那么多冲突剧烈的戏剧性?正因为没有那么多所谓戏剧性,大多数人都像小说主人公一样目视前方,埋头苦干,深圳才成就了今天的深圳。


《那片瓦的崩溃》 一棠 著

评委评语:苦难落到身体上,是灾殃;但苦难落在笔头上,却可以是美。这一篇作品,即为典型。白描痛感与苦楚,需要巨大的心理空间。没有人确切知道,这种心理空间,是源于先天禀赋,还是来自后天习得。要知道,有多少人,在这类煎熬与考验面前,都已无声默默退出了,他们无从进入我们的视野。只有少数幸运者,才有可能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下意识地坚信生命自身的力量。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因此,一位了不起的人给出过这样一个定义:美是冲突。


《三和大神是怎样炼成的》 平凡 著

评委评语:作者疑惑,为什么文章反响不热烈。很简单,对人开掘得还不够深。但实际上,这样的视角,反而有自身的价值。这才是平常人眼中的“三和大神”,他们内里的绝望,根本不会轻易给你看。所以,那个美籍华人接触到了更“深”的信息后,兴冲冲跑来,可他看到的,只能是“人才市场上的又脏又乱又吵”。作者先是让我们见到了又安静又懂事的“三和大神”,随后就逼迫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承受这样的命运?这是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