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寻古
  • 点击:16633评论:242023/08/27 17:32
  • 2023年深圳市“睦邻文学奖”十佳

前言

1995年自湖北来深圳务工后,工余,我最喜欢的就是到深圳各地寻古。其中福田区的杨侯宫、南山区的宋少帝陵、龙华区的观澜古墟、龙岗区的大鹏所城、宝安区的曾氏大宗祠、坪山区的大万世居等历史古迹,都让我流连忘返,并留下了些许文字。下面是2022年初春,至2023年盛夏期间,我在深圳潭头古村、王大中丞祠、桐轩书室、衙边古村落、黄埔古村落、万丰古村落寻古的点点滴滴,祈盼诸位方家赐教。



潭头古村落


潭头,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其北接松岗街道东方社区,南临新桥街道新桥第三工业区。辖区主要山岭有大头岗山,海拔最高60余米,主要河流有文阁涌、渡头河。

潭头古村名的来历。据传在潭头村西,有一小河与新桥河相汇,在两河汇合处,日久形成水潭,因古村落建于此潭的上游,故称之为“潭头”。

该古村落始建于元明时期。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潭头村民的始祖,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安人,号文山,字履善,是一位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以《正气歌》流芳百世。

文氏渊缘,源远流长。文氏一族,庶出文王,始基雁门,其后辗转巴蜀,官寓江西,分派两广,遍布全球。《文氏族谱》有载,文天祥是南宋吉州庐陵淳化乡富田人。他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文天祥共有四兄弟,他是老大,老二文璧,老三霆孙,老四名璋。

宝祐四年(1256年)殿试时,文天祥以《御试策》一鸣惊人,宋理宗阅后拍案叫绝,文天祥高中头名状元。但弟弟文璧却名落孙山。因父亲突然病故,文天祥回乡守丧三年,未领官职。三年后,开庆元年(1259年)弟弟文璧也在殿试中考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文璧生有三子,长子隆子,次子陞子,三子京子。

文应麟是文天祥的从孙。文应麟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文起东、次子文起南。文起东生有五个儿子。长子文仁、次子文义、三子文礼、四子文智、五子文孚。文起南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文垂统、次子文垂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氏七房”。

《宝安文氏族谱》录有一首“七房歌”:七房毕竟数谁先,长称报美次新田,岭石潭溪递国泰,门尾涌头最后言。“七房”的排序是,一房报美村(今松岗东方、红星村);二房岭下(凤凰村)、白石下、新田(均为今福永);三房新田(今香港新界);四房西山、上头田、潭头(均为今松岗);五房岗厦(今深圳福田)、泰亨(今香港);六房山门、山尾(今松岗);七房涌头(今东莞长安镇)。

抗元兵败后,文天祥胞弟文璧的后人,南迁至东方上头田村落户,后由文氏“七大房”之第四房上头田兄弟文尚德分支,再迁至潭头立村发展繁衍而形成潭头古村落。

村内第一大姓为文姓,世居民族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传统经营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特色传统食品有春节油角、炒米饼、糯米煎糕、端午节粽子。

潭头古村,浩然正气,其后人皆以忠孝义善为风气,流传至今。


寻古探幽,我的最爱,潭头古村,名人之后,繁衍在此,更是心向往之。2022年初春时节,我带着满目的春意和满怀的敬意,决定寻访潭头古村落。

我在高德地图上先设置好“松岗潭头”开始导航。我从新桥骑着山地车,按着导航指示,沿着车水马龙的107国道,不到20分钟就骑到了潭头东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不曾想到,会这么顺利地找到了潭头,心中不禁暗自窃喜。

此时,潭头东路的行人并不多,当我抬头望见路牌上写有“潭头工业区”和“蚌岗路”字样时,心中一阵高兴。我向前继续骑行,前方有繁体字写的“潭头工业城”五个金色大字,悬挂在一处工业园的门前。

工业城的路边有沙县小吃等店铺,因还在春节假期,多数店铺并未开张,工业城内也只有几间工厂开着大门。当我绕行工业城一周后,竟不见潭头古村落的一丝踪影,心中不禁暗然惆怅起来。

在寻寻觅觅之间,我恍然大悟:潭头古村落应该不会在工业区之内。于是我出了潭头工业城,左拐进了蚌岗路。不曾想,路边有一古色古香的叶氏宗祠出现在我的眼前。宗祠不大,两进三开间,宗祠小巧,但内涵丰富,门前的对联非常精妙:雾出南阳枝繁世泽源流长,冈朝北峰祖德蒂固荐馨香。这个对联妙就妙在那个“荐”字。一是“荐”字的繁体不好认,二是“荐”的意思妙不可言。进得大门,首先是“国望堂”的抬匾,旁边墙上则是篆书写就的“叶绿长青,人杰地灵”牌匾。另有一副“乔木千枝皆一本到此地兄兄弟弟敦和睦族人之文,长江万派总同源登其堂子子孙孙须秉敬宗亲之义”。一幅起意不凡的长联,为宗祠顿时增色良多。

紧邻潭头的蚌岗原叫“雾冈”,清末改为蚌岗。叶氏宗祠初建于明朝末年,历尽沧桑,多次浩劫,于2009年重修。叶氏起源叶县,叶县隶属于南阳郡,春秋末期沈诸梁有功于楚,被楚王封为河南叶县县令,受封不久,沈诸梁改为叶诸梁,从此,中华叶氏以叶诸梁为其始祖,敬拜千秋。听宗祠一位白发长者介绍,蚌岗叶氏源于南阳,移徙自广东南海。蚌岗的始祖是叶道章,于1266年宋朝咸淳十年迁徙至此,从此枝繁叶茂,落地生根。

一座小宗祠,就是一段不凡的历史。出了叶氏宗祠,我继续寻找潭头古村落。鼻子底下就是路,我问了问路人,一位骑电动车的热心大叔建议我到潭头社区去问问,我于是开始导航“潭头社区”。潭头社区在107国道的西边,我推着山地车,跨过了107国道的人行天桥,来到了潭头西区。


我沿着潭头路向西骑行,在一家名为“潭头特卖场百货商店”旁边,我找到了潭头二村的入口。

甫一进村,村口一座古老的围门,让我眼中一亮。但见围门贴有对联一幅:财临吉宅永平安,福到华堂添富贵。横披:万事如意。围门高2米多,为明清古建筑,呈硬山式,红砂岩门框,清水砖墙。古色古香的围门,里面的面积并不大,只有10平方米许,围门前后门通透。围门之内,干净整洁,壁龛中,摆有三尊陶塑神像,让人肃穆。

在深圳,我走过不少古村落,但松岗潭头是唯一一个在村口有古围门的古村落,这座古围门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能保存至今,非常难得,弥足珍贵。

从古围门右拐,我走进了村中的一个小巷子,巷内有一小院,院内有一棵参天大榕树,其枝干虬曲苍劲,在阳光照射之下显得碧绿葱茏。

有古树的地方,一般就会有古村、古宗祠,这是我在深圳古村落多年田野调查后得出的粗㳀经验。

离古榕树不远,有座二层小楼,一位姓张的阿姨见我四处张望,就问我找什么?我答道:找一个古宗祠。张阿姨非常热心,她带我走出了小院,来到一座古建筑前。

这座古建筑在潭头二村14号,大门虽被砖石部分封堵,但整体可观。我抬头向大门内望去,只见“东园文公祠”五个遒劲有力的楷书大字,阳刻在一块红砂岩门额上,“东”字因被一根排烟管挡住,需仔细辨认。

此宗祠为明清建筑,占地面积有300多个平方米,坐南朝北,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布局,砖木石结构,红砂石墙裙,凹斗式大门, 红砂岩门框,檐下有彩绘,并有木雕封檐板,前后天井两侧各有廊房,中堂、后堂内立有石檐柱、木金柱,前堂为博古屋脊,中堂为平脊,两面坡,屋顶有红瓦覆盖。

宗祠大门旁边的墙上有一块小小的水磨石,上面用绿色隶书标注:文公祠。另注: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宝安区文体旅游局,2012年5月23日公布。

我沿着东园文公祠外围寻去,在古建筑的清砖红瓦间,曾经的辉煌,似在历史的斑斑旧痕中闪烁着。宗祠的外墙上,挂了几排电线,大榕树的一根枝桠正好搭在了文宗祠的屋顶上,墨绿相间,古意浓浓。另有数绺榕树的挂须,从屋顶沿宗祠墙壁向下垂落飘摇,这组绝妙的构图,仿佛是古榕树和古宗祠这对老友在互诉着各自的衷肠。


带着浓浓的古韵,离开了东园文公祠,我继续在古村落中骑行,沿途,我的视线主要在青砖红瓦的古建筑上游离。

很快,我骑行到了潭头二路103号,在这所房屋的对面,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座古建筑叫延龄公家塾,始建于清朝,前堂封檐板上有年号记载,其建筑年代为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距今已近150年。

此古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面阔约11米,进深约16米,面积有160多个平方米,次间还有阁楼。此古建筑为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墙角和墙基均用麻石砌就,整个屋体十分坚固结实,清砖之上,红瓦之下,有完好的灰塑,还有漂亮的彩绘。

最让我惊叹的,是延龄公家塾门前那10余米长的木雕封檐板,其历经百年风雨,不烂不腐。这块封檐板的左边,用木刻留下了建筑时的年号记载“同治癸酉年”,中间雕有栩栩如生的“八仙”人物造形,还有精美的花草图案,颇具匠心,更具古朴的艺术之美。

在这块封檐板的右边,我还发现了一组木刻的诗词,令人拍案叫绝。由于年代久远,封檐板又高,上面木刻的字迹十分模糊,我无法看清。突然,灵机一动,我用长焦拍下了封檐板上那一串汉字,放大后,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给辨认了出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名篇《春夜洛城闻笛》,全诗以设问开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紧接着诗人抒发了客居洛阳,被这美妙的笛声感染,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遥想当年,当匠人在尽寸之间的木板上,一字一句刻下这首诗时,寄托了文氏后人多少故园之情呀。这种古建筑之美,这种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是当今高耸的水泥森林建筑所无法企及的。

延龄公家塾右手边,是潭头社区老中青乐社。我寻着悠扬的乐曲进入了乐社,只见小小的舞台之上,有一男一女两位演员在乐手的伴奏之下,正高声唱着粤曲《花木兰之征衣换云裳》,男唱:春风千里送我访弟郎,阵阵稻花香似摇曳青纱帐,过尽垂杨古道呀,问牧童笑指花家庄呀,牵宝马细数几户门庭。紧接着女唱:木兰开妆镜,理青丝换云裳,学画眉样,淡淡胭脂扫,姗姗下楼堂。

粤剧是岭南之瑰宝,又称广府戏,源于佛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潭头古村落,能亲临现场聆听这原汁原味的粤剧,实乃三生有幸。                                                  

乐社的墙壁上有一隶书的大牌匾,上书:潭头乐社乐题诗,能歌善舞未为奇,丝竹管弦传粤韵,南国红豆永芳菲。乐社中有几位老人正在颇有兴致地欣赏着粤曲,正所谓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聆听一曲后,我起身道谢,走出了潭头乐社,向旁边数十步远的“松月文公祠”寻去。

  • 1
  • 2
1/9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第
  • 关键词:深圳寻古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48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廖令鹏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9
  • 郭建勋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22
  • 郭建勋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09-22
  • 欣欣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19
  • 阮声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19
  • 段作文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18
  • 段作文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09-17
  • 别看了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07
  • 黄元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05
  • 辛尚仁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8-30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8-29
  • 平安1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3-08-28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华吉老兄带来一组深圳寻古,移步换景,散点透视,即时“考古”,又穿插田野调查,让人大涨知识。特别是能把各处门楹都一一抄录下来,实属不易。我在想,要做大作家,写大作品,特别是要熟悉本土民俗地理风情,详实考究整理,熔为一炉而治,日后便能运用自如,写出“花”来。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诚挚感谢廖令鹏老师的点评和谬赞。作为评论家的廖老师,评得句句在理,令我受益匪浅。
  • 华吉兄像个行脚僧,行走攀援深圳的古迹,用文字构筑起他的“深圳地图”,我深存敬意。是的,《在深圳寻古》是以用“脚”写出来的文字,所以,这样的文字真实、朴素,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饱满的气息量。在年轻的城市里寻古,这本不是一个讨巧的事,现如今,似乎倒成了一个讨巧的事,至少,轻飘飘的寻古幽情可以让我们暂时忘了对现实的疼痛和对未来的迷惘。这样的说的意思是,我情愿读华吉兄凹凹凸凸的古也不大愿意读不痛不痒的今。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郭建勋老师的点评,直指我心。行脚僧,这是一个让我泪目的称呼,的确,为了寻古,有时候我的双脚打起水泡,那是常事。十分感谢郭老师的提名和精准妙评。
  • 深圳古迹还是挺多的,宝安不可移动文物就有2百多处,新桥沙井片区更是多达一百余处。很多人写文物古迹,并不一定实地考察,随便找点资料抄抄,有些人即使去了现场,也不一定能写出什么东西来,比如我,因工作关系,每周都会去看看沙井的文物,至今也没写出东西。一个城市有无历史底蕴,文物是一个重要标准。文物能否得到较好保护和活化利用,记录和宣传也极为重要。当下,深圳不可移动文物多为非国有,受损后业主修缮意愿不强。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保护难度越来越大,记录、挖掘的意义就越来越大。作者这一系列,有自己的思考,言及文物实体之外人事,坚持而执着的精神值得提名。
  • 诚挚感谢段作文老师的提名!!段老师作为分管沙井众多文物的负责人,对文物保护颇有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值得学习之。
  • 什么是深圳?她是虬曲苍劲,碧绿葱茏的参天大树,她是锦上添花、满门及第的明清建筑古祠,她是丝竹管弦传粤韵,南国红豆永芳菲的广府戏,她是贯通唯一,传习省三的书室,她是百鼓齐鸣、龙腾虎跃的舞狮精神,她是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文化与传承。作者骑行数十公里,在宝安大大小小的街道间穿梭。古祠的青砖绿瓦、古井的源远流长,书室的儒雅识礼,舞狮的飒爽英姿,诸多非遗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眼前。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相比现代化经济、人工智能,深圳的历史更应该刻进我们的认知里。
  • 诚挚感谢戴珍珠的难孩非常到位的点评。
    • 欣欣3秀才2023/09/18 10:15:04
    • 分享到:
  • “深圳速度”创造了城市成长的奇迹,而城市更新的同时,众多自然村落将面临拆迁或改造,也就意味着将要或正在失去数量不小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圳为人瞩目的一面是城市奇迹般的速生,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一千个古村在奇迹后面的消失,其实,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居住的城市,慢慢被工地和钢筋所取代,不想让这座城市变更陌生,深圳,多想让你放慢脚步,让我们留念你过往的美好,而不是等到百年后才懂得寻觅你消失的遗迹。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诚谢欣欣老师的点评,深圳的文物的确亟待保护。
    • 阮声2童生2023/09/18 00:02:49
    • 分享到:
  • 寻古探幽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人文情怀,寻找深圳这座城市的记忆与乡愁。邻家社区,用文学记录当下,描绘未来,同样也用文学回望过去。在深圳寻古建议写成一个系列,以区级为单位,再按街道细分,甚至可以按社区细分。在深圳,我也去探寻过一些古迹,内心常常有一些感悟。古迹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记录过去,也能照亮未来,更能给当下带来思考。我曾经有一个梦想,为深圳的每一处古迹拍一张照片,然后写一首现代诗。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诚谢阮老师的妙评!你我均是寻古的爱好者,祝愿阮老师的一诗一图一古迹面世。
    • 别看了4举人2023/09/06 11:43:20
    • 分享到:
  • 当我们看到飞速发展的深圳拥有兴新智能化技术,无人驾驶,ai机器人时,一定会发出科技改变生活的感叹。在这个时候,我们给深圳按下暂停键,把镜头交给历史,那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想作者这篇文章就是答案,这是被遗忘、被忽视的,正在慢慢消失的文明。尽管现在还有古遗址保留,但不能否认因为忽视而逝去的历史。其实深圳不是没有历史的城市,只是被后人知道的部分太少了,太少了。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诚谢别看了的妙评。深圳的古迹在慢慢消失,但我愿在文字中保存它。
    • 黄元罗5进士2023/08/31 14:52:22
    • 分享到:
  • 在深圳寻古,寻找的不止是被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文化瑰宝,还有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厚重的历史底蕴。不过说句实话,历史游记由于文学味道较淡,造成耐读性相对弱。所以,个人建议,作者可以以深圳所辖的各区为单位,分门别类“寻古”,如此这般,既更有条理性,也能够有效缓解文章篇幅过长带来的阅读疲劳。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辛尚仁2童生2023/08/28 15:17:38
    • 分享到:
  • 福田区的杨侯宫、南山区的宋少帝陵、龙华区的观澜古墟、龙岗区的大鹏所城、宝安区的曾氏大宗祠、坪山区的大万世居,然而我只去过龙岗区的大鹏所城。作者笔下的在深圳潭头古村、王大中丞祠、桐轩书室、衙边古村落、黄埔古村落、万丰古村落着实让人向往,让我想一探究竟的冲动,这些古村落虽然比不上热闹的A级景区,而且距离市区较远,但每一个古村落都是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相交织的古村落,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浓浓的历史情环。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诚谢您的美评!历史古迹比A级景区耐看!!
  • 从潭头古村落到王大中丞祠;从桐轩书室到衙边古村落;从黄埔古村落到万丰古村落,我看到作者用双脚丈量宝安区的每寸土地,乐此不疲。这6处是作者近两年今寻幽访古的杰作,深圳其它各区的古迹他也留下许多文字。正所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无论是文氏正气歌,还是延龄公家塾;无论是文燦轩老人还是王来任,抑或是祠堂里的屋顶装饰、曾氏大宗祠的对联。观舞狮、舞麒麟与曾永亨先生长谈,听客家山歌、品沙井蚝。 .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这些景色与美食给作者打上深深的烙印。古老的历史是丰厚的文化底蕴,要依靠传承得到发扬。作者再接再励。待寻完深圳的古村落,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书,让读者品味与欣赏。
  • 诚挚感谢荣姐的点评。深夜读之,深夜评之,感动!!
    • 方华吉4举人2023/09/03 19:28:01
    • 分享到:
  • 诚谢黄元罗老师的精彩点评和中肯的建议。寻古的文章不好写,因枯躁也不好看。在日新月异的深圳,寻古本就很难,而要写好一篇寻古的文章,颇费时间,也颇费周章。寻古必须用脚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脑去思考,还要翻阅大量资料,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有时,一处古迹得跑多次,但为了真实准确,这个功课必须去做,目的是为深圳的古迹多留些文字。另外,黄老师提的建议非常之好,以区为单位,分门别类寻古,这个工作我正努力去做。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方华吉4举人2023/08/28 19:42:45
    • 分享到:
  • 诚谢邻家老亨、黄元罗、红月亮、廖东平、昆阳森林、平安1、莲花汉子诸位老师的厚爱!!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4举人
  • 3星
  • 3钻
  • 特立知行,志明冰心!!
  • 特立知行,志明冰心!!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57
  • 0
  • 34
  • 1094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