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物的自救光彩
  • 点击:84340评论:12017/10/08 22:23

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史上,一群特有的小人物备受世界文学瞩目,他们无权无势,或生活潦倒受辱至死,如《驿站长》,或胆小卑微惶恐而亡,如《小公务员之死》。很大程度上,这是特定的黑暗环境酿造的系列悲剧,令人唏嘘。

而相比之下,《遗弃》的主人公图林似乎不应该存有悲剧性:他本可以继续一份安稳的工作,和谐的家庭,顺利的恋爱,还有平平淡淡的一辈子。社会允许他安逸地蹉跎一生,但是,本被“小人物”定义的他却要选择做“业余哲学家”,与自己死磕,对这个世界刨根问底。

图林敏锐地感悟到混乱,世界的混乱,心灵的混乱。这两者是什么关系?俗套的“互为因果”解释不通,使得如何在混乱中存活这一命题成为最大的困惑。人在世间又宛如物件,可随意被挪动,随意被抛弃,怎么才能不混下去呢?“这个问题只能得到另一种回答,就是我不能不混下去。”于是,人的心灵开始遭受不停歇的骚动、懊悔、矛盾,甚至会窒息,会死亡,会变得冷漠,“这也就是我会对他人的冷漠和世界的冷漠”。

混乱无处躲藏,“生存就是混日子,人被迫这么混,人不情愿这么混,但大家都这么混”。图林的第一步思考,是因为工作的束缚吗?于是,他不顾一切反对辞职了。是因为家中的琐事吗?于是,他竭力疏远情感的沟通。但是生活还是一片混乱:住院的外公败给疾病,大院的邻居自我了断,荒诞的处长突染恶疾,前线的弟弟没能生还。活着的人的生活也一地鸡毛:外婆不停叨念陈年旧事,与异地女友相思的苦寂矛盾,父亲愈发沉默郁郁寡欢。而图林自己也依旧有生计烦恼,有无聊苦闷,有茫然失策。

什么是表达不满和抗议的最好方式?这是图林的进一步思考。也许是另找境界,于是,他执意要去远方,以躲避当下。但远方即是此地,一样混乱。归家中途又无计划地来到表姐缩在的偏僻村庄——那是一片清新的空间,一度赐予了图林回归社会的信心。然而,这种外在的力量对社会的抗衡无疑是螳臂当车,一旦交锋就粉身碎骨,沦为泡影和幻象。

那么,试试与他人谈谈?无论是好友,还是恩师,所交流的内容滞留在混乱的具象上,理想的推心置腹无奈成为照本宣科的强加灌输,远非本意和出路。

何以以自己信服的方式去适应无限的烦恼和厌倦?何以存活于这个世界之中?图林在零碎的日记里一遍遍拷问,将琐碎的生活和思考都一一记录下来,并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犹豫,“我就是犹豫,因此我就是分歧就是影子”。图林也断断续续地写下一篇篇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作品:《阿奇住进了精神病院》、《送葬》、《人狗》、《人事处老p》、《父亲》……作品与生活相对应、相抵抗,既是生活的写照,又是自我哲学观介入和窥探这个不安世界的释义和演绎。

通过写作,这位业余哲学家与自己对话,与时间对话。对话是持久的,是善意的,是需要等待的,等待它能促进人与人的交流,能澄清世界的混乱,能引导思路,能阻止退化,最终使自己充满力量,验证自己最底层的蕴藏,得到短暂而重要的自信。写作可以完成这种对话,并且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自救方式,一个人所记录的生活与思绪,即在寻找最本真的自我。

这与刘再复《漂流手记》的“自救”观念如出一辙。自救观念,是听省个人内心,抵达深处良知的个体健全化。自救,看似对他人、对社会不闻不问,失去社会关照,但“知识分子的自救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力量,间接地引领更多人去寻求自救。如此,自救就超越了个体,成为了普遍的选择,它的社会价值也就凸显了”。

刘再复聚焦知识分子,薛忆沩却别出心裁地关注小人物,并向我们展示了小人物也有自救光彩——他们更为平凡,没有轰烈动荡得时代使命,没有艰难万分的险境,也没有不人道的压迫剥削,但却像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囚役,流放在人间,可以选择逍遥自在,选择熟视无睹,选择欺骗麻痹,这样在众人眼中,也不算是失败的人生。但在某一天,他们突然睁大双眼,把握内心丝缕捉摸不定的悸动,走出大流,探着脑袋,仔细去看、去听、去感悟,去痛苦挣扎。千疮百孔过后,也不依靠他人的唤醒和拯救,也不寄托于社会启蒙的洗礼,而是用自我漂流的人生体验,建构起一种理想的主体人格,这种人格不能说无坚不摧完美无瑕,但足够真诚坦然,可以正视自己和社会,足够发散自由,可以建构独立的精神主体。他们的光彩或许并不光芒四射,没能撕裂时代的黑暗,无法承载一代里程碑的使命,但一样绚丽多彩,一样能够为内心注入宁静和祥和。

可光彩之下一样有无限的阴影。有人说图林最后的消失,最终是“遗弃”了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一定程度上的确是这样的,戛然而止的日记为小人物的自救留白,无处可寻的去向让人开始新一轮的怀疑:这是一个什么世界?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小人物真的能自救吗?又应该怎么自救?

结尾处,作者写道:“韦之肯定,在某一时刻,他一定能再见到图林。但是那时,他的心灵中也将出现一片无限的阴影吗?”图林是否会回来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朋友韦之已经开始思考。最具光彩的是,韦之明确知道,沿着图林的履迹走下去,深知结果如何。但是,我相信,他还是会去寻找,寻找混乱,寻找不堪,寻找图林与自我,走到最后,踩在无限的阴影里抬头看自我救赎的光彩绽放。

  • 1
  • 2
  • 3
  • 关键词:《遗弃》薛忆沩小人物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2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520周冠打赏42000,共计42000
  • 2017-10-09
  • 瓜子打赏10000,共计10000
  • 2017-10-08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暁霞囡4举人2017/12/07 09:38:24
    • 分享到:
  • 自救观念,是听省个人内心,抵达深处良知的个体健全化。自救,看似对他人、对社会不闻不问,失去社会关照,但“知识分子的自救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力量,间接地引领更多人去寻求自救。如此,自救就超越了个体,成为了普遍的选择,它的社会价值也就凸显了”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何子
  • (我名即我号)
  • 1布衣
  • 3星
  • 3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
  • 81104
  • 5
  • 61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