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认定,文字能与灵魂长久共存
  • 点击:75502评论:02020/05/18 10:45


01

我从未想到我会出一本小说集。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我而言,颇有点恍惚的荒谬与无以形容的激动。我不知这种感觉源于何时,即便在被叫作“诗人”的大学时代。首先,我认为被称作“诗人”或“文人”是一种软性讽刺。其次,我也始终认为,我没有任何写作的持续才华与坚韧品质。

直到2015年,我已经过了35岁生日,我开始意识到我需要做点什么。彼时,按照“出名要趁早”的观点来评判,我已经太迟了。我年近四旬,才恍然大悟地开始胡诌几首诗和几篇散文。即便如此,我也觉得我可能只能写几首诗罢了,从未想过尝试写小说,更从未想过要出版一本薄薄的集子。

这是需要勇气的。

事实上,二十余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书写、记录和思考。这让我感觉,所有努力的筹备都不会被浪费。当我回望25岁写的稚嫩处女作《饶恕》时,还是有些许的骄傲。尽管与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同期相比,甚至与我身边的诸多朋友同期相比,我都无法直视我的文字,屡屡感到自行惭秽。然而,我又坚定地认为,我毕竟认真专注地去写了,我拥有这份巨大的勇气和难能可贵的品质。

这已经足够了。

02

即使再无知的人,也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本集子有多好,其中收录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只是我完成人生外的另一种构建,借助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抒发内心的多种情绪。必须说,它是相当独立,甚至是孤独的。同时,它又是令我感动的。每次回头看这些文字,我都会跟随情节,与其中人物同喜同悲。我无法置身度外,我是它们的创造者。

我更不会标榜自己如何高尚,站在道德层面鞭笞或贬损某些意识形态,我还有自知之明。我尽量去避免承受来自小说人物的压力,也避免被人物牵制的命运。我无法用一个短语概述主题。我曾在一个文学评弹中用“关注弱势群体是写作者的责任”为题,阐述了我近年写作的动因。无论诗歌还是小说,都极力聚焦民生、底层和弱势群体。就我这几篇小说而言,无论是《地宫》里的艾滋病患者向阳,《落花》里的二奶陈晓菊,还是《小叔的葬礼》里的同性恋者刘闯,或《哈瓦涅斯的葡萄藤》里失忆症作家于天一,在传统社会语境中,他们都是弱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我有一种偏执的喜爱。

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这个主题过于庞大,非我能游刃有余地穿梭其间,我不过是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孩子,能亲近大海就足以让我感激淋沐海水的恩泽。

我没觉得自己会比弱势群体好多少,或者说,我自己本身也是弱势群体。在资本遍地的当今中国,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掌握着真金白银的人,和拥有高位重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势群体。因此,我提及的“关注弱势群体”本身就是一种悖论,有种盲目自负的心理黑洞。如果长久以往,以这种心理优势洋洋自居的人,有多愚蠢可见一斑。我也许就是其中一个傻子。

说到弱势群体,实在不好定义。譬如,像《雁字归时》里的草原汉子克里木可能就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身处偏远的科尔沁草原,年轻时当插队知青,中年时需要照顾病妻,一生似乎无固定工作,这些暗伤都意味着他的情感生活是短暂而虚空的。从这层面看,他是弱势群体。

再譬如,像《饶恕》里的老年父亲也可能算不上弱势群体,他被儿子嫌弃与误会十年,在煎熬中度日与衰老,妻离子散的人又何尝不是弱势群体,他需要我们投以同情的目光。

诸如种种,我写他们时常常报以深切的同情,我甚至想象我就是他们,但我又不能是他们。我很清楚不能太赋予人物主观色彩,但我就是那样的喜欢他们。

03

有朋友看完我的小说,开玩笑地说我总喜欢写些“悲情现实下的那缕温暖”,问是否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必须说,有。

我的家庭非常老实与传统。我从小的教育也是如此。祖母是一位大善之人,她总是告诫我,宽容为量,慈悲为怀,常对别人报以怜悯之心。这对我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尽管我目睹了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衰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我依旧被告诫,时时保持一颗良善之心。

于是,在批判与讽刺之余,我着力去刻画生活温情的一面。我不想让自己的文字看上去过于冰冷绝灭,也不想让人因文意会,感觉我也是尖酸刻薄之人。于是,我让《地宫》的向阳搬离灰暗的巴丁街,让《哈瓦涅斯的葡萄藤》的于天一慢慢恢复记忆,让《饶恕》的刘子安与父亲和解重生。

的确,笔锋如匕首固然能带来令人生畏的厚重力量,但人文关怀依旧是人性的本质,我无法摒弃它,也无法忽视它。

事实上,写这些小说让我很痛苦。不知是不是写作者的通病。如果不能与人物同喜同悲,那是没有同情心的冰寒冷酷,没有同理心的索然无味。我更倾向于饱满的情感,哪怕有过度熏染与外溢的嫌疑。

写《饶恕》时,我眼红多次,我将原计划的在悲剧结尾写成团圆,因为我于心不忍;写《地宫》时,主人公那种绝望中的忏悔和求生欲望令我动容,写完后,自己也仿佛重生;写《哈瓦涅斯的葡萄藤》时,我将现实中的亲人实名写进去,我眼含泪水写几位亲人的离世。

我是感性之人。我远无法做到冷酷无情。

04

众所周知,小说是虚构文学,多半是道听途说或想象写成。我的这些小说很多灵感,自然也源自现实中的亲人、朋友与熟悉的人,或他们的亲历故事,或他们的转达描述。

他们和我并不遥远,仿佛这些故事就是亲身经历一般。有些人物形象综合了虚拟和现实。《雁字归时》里的克里木,就是某天看陆树铭唱《一壶老酒》时有感而发,他呈现的苍凉与拙朴和克里木一脉相承。而克里木的气质又源自我认识的文学导师发星,他是四川人,他的气质、胡子、眼神、木讷甚至说话略带结巴都成为克里木的化身,他的实在、质朴、诚恳、隐忍也融合了父辈中很常见、很朴素的诸多品质。《落花》里的陈晓菊,则源自我熟悉的深圳荔枝公园里那些闲散游逛、无所事事的女人,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像。她很可怜,又有可爱之处。她的不幸与其说是她自己造成的,不如说是社会带给她的。

我无法忽视它。

05

最后说说写这些故事的初衷。

我一直非常喜欢与推崇村上在耶路撒冷发表的那段话,在高墙和鸡蛋之间,他会站在鸡蛋一边。我没有他的使命感和能力,但我很认同他的观点。高墙无需我们同情,也不值得颂扬;鸡蛋却不同,它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它需要我们捍卫与呵护。如果能力允许,我会毫不迟疑地去实践。

我们身边很多人,像我们熟稔的父辈,那些因时代或其他原因被蹉跎的一代人,他们就是一枚枚内心痛苦,却激情如火的“鸡蛋”。这是一个时代悲剧。悲剧的诞生源自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差异也在我们身边的无数“你我他”之间。这些人,尤其那些偏远地区的人们,耗尽毕生精力,穷尽一生所能,也无法抵达都市人轻而易举就能企及之处。

甚至有些人,只能长久躲在社会暗面,成为高光事件和人物的畸形背景,他们是另类者,是刺头,是不被社会接受的隐形人。艾滋病患者向阳、二奶陈晓菊或同性恋者刘闯皆是如此。我们不能因此鄙视、驱逐、厌弃他们,更不能踩踏、谩骂、呵斥他们。他们不幸,并非个体不幸,而是整个社会链出现问题。即使无以帮助他们、同情他们、怜惜他们,也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展示似是而非的优越感,这样会让我们显得更加愚蠢。

我们看上去很幸福,网购、直播、游戏、沟通,足不出户都能唾手拥有想要的东西,无论我们是否需要。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物质的丰盛无以掩盖精神的荒芜,无以中和灵魂的贫瘠,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们普遍缺乏同情心。对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对偏远地区的泛弱群体,我们总能颐指气使和目中无人,浮动于身心内外的都是满满的自负、高高在上与自以为是的虚荣和荒谬。

事实上,我们还远没有如此的文明高度和个体素质,证明我们可以从容坦率地面对一切。我也是如此,能做的,只是尽力为之而已。

06

相比于诗集《今夜万物安睡》,这本小说集耗费我更多的精力和情感。我深知它的稚嫩,如同树枝初萌,需要更多的阳光、雨水、养分与呵护,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把握它能长成大树。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本小说集与其说是交给读者评判,不如说给自己一个交代。我也想投石问路,在诗歌和非虚构创作外,是否还有虚构写作的余裕能力。我很感谢深圳著名青年作家、小说家曾楚桥老师曾对我的鼓励,他认为我“可以”写些小说。他也曾不厌其烦地指点过我的文字,尽管最终与他的期待值相差甚远。

我也要感谢生命中所有鼓励、鞭策、提点和评论过我的良师益友,这里就不一一罗列名字道谢。我会铭记你们的情义。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几位文学启蒙老师,江忠勇先生、马月蓉先生、安兴玉先生、张一之先生。谢谢他们当年对我的呵护、鼓励与扶持。对于他们为我做的一切,我在这里感激、感恩。

时间仓促,到此为止罢。

是为序。


  • 1
  • 2
  • 关键词:序言
  • 分享到:
  • 猜你喜欢!
本文所得 10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6探花
  • 4星
  • 4钻
  • 江飞泉,福建建瓯人,江西财大经济学学士,北科大工商管理硕士,诗人,广东省作协会员。出版诗集《今夜万物安睡》《苍生辽阔》。
  • 江飞泉,福建建瓯人,江西财大经济学学士,北科大工商管理硕士,诗人,广东省作协会员。出版诗集《今夜万物安睡》《苍生辽阔》。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93
  • 0
  • 165
  • 4334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