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垸有多大
  • 点击:51495评论:02021/08/16 18:32

长江流经荆州,就叫荆江。小修在《游石首绣林山记》里说:"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说的就是荆江之水挣脱上游大山巨石的约束,到了荆州一带发横耍野,暴戾恣睢。两岸生民筑堤束水,云梦大泽沧海桑田,八方移民轮番而至,为防水患,为图生计,围水造田,形成环形堤坝。于是荆江之滨,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垸"。大垸大到纵横几十里,小垸小得只容一个村。我就出生在石首大垸,以前叫大垸区,大垸公社,现在叫人民大垸镇。而大垸不独在石首,石首的大垸叫上大垸,监利的大垸叫下大垸,公安还有东大垸和西大垸,其它地方还有其它的大垸、小垸和外垸。其实在我眼里,所有的垸都是一个垸,都是同样的冲积平原,都具有同质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很多外地朋友眼里,“垸”是一个相对冷僻的字,但我们却耳濡目染,不学以能,因为"垸"是荆江流域特有的聚落形态,是荆楚文明一个标志性的地理符号。这种垸,在江浙沪皖赣则称"圩"。与"垸"一样,"圩"也是在田亩周围筑堤而成,所不同的是,"圩"里只有农田,"垸"中还有民居。这样,我们的垸,就不仅仅只是将芦苇丛生的滩涂变作了犁锄闪亮的良田,而且是把网罛之域、菰蒲之乡建成了炊烟袅袅、禾黍飘香的家园。因此,垸成了我们的生养之地、寄命之所,成了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原乡故园,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羁绊、回忆、牵挂与惆怅。

我们的垸,靠土围挽而成,把江水挡在外面,但垸内多湖沼、河流、塘堰与沟渠,我们总是临水而居。儿时有歌谣曰:"石首刘发洲,十年九不收;只要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唱的是那种敞洲的境况——临水的浅滩上,江水漫流,既淹没嘉禾也润泽土壤,一旦哪一年风调雨顺,良田美池就会馈赠给我们极大的丰收。而围垦之后,惊涛甫定,狂澜稍安,水乡泽国遂惊变为鱼米之乡。过去是"苏湖熟天下足",而今是"湖广熟天下足",荆江流域取代太湖流域成了天下粮仓。其中,大垸芳名远播,声盖荆楚。1958年12月,***签署授予人民大垸****“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我在石首日报工作时还看到过。

而丰收的喜悦总是与辛勤的汗水相随,生活的安逸总是与洪水的惊悚相伴,我们尽享江湖之利,也饱受洪涝之害。每当洪峰过境,家乡父老总是惶惶惕惕,担惊受恐。稍有闪失,就会洪波涌起,惊涛裂岸,江流漫堤,村庄灭顶,舟楫满街。于是父老乡亲总是经年累月,修防不停;日月晨昏,祷告不止:唯愿皇堤巍巍,垸堤赫赫,屏障一方水土,呵护万千生灵。多少年人水相搏,多少回命悬一线,多少次背水一战,人与自然伟力的抗衡,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即便如此,移民还是纷至沓来。最早的北人南下荆蛮,随后的江西填湖广,再后来的荆江分洪区政府批遣的移民,还有***时期湖南、四川、河南等地逃难的流民。垸里五方杂处,风俗不纯。不同的方言,唱着不同的歌谣;不同的节日,飘散出不同的香味,然后融汇成这片新大陆上新的风月云霞,融汇成新家园的绿荫,融汇成子孙后代们生生不息的背景。有纠纷,有碰撞,更有协助与合作,最后融汇成一个新的族群,带有荆楚水乡的鲜明特征。水韵的族群,女人们大都白里透红,貌美如花,男人们大都剑眉星目,清朗如画。

而我们的先辈,在颠沛流离的旅途,不幸遗失了族谱和祖先的遗像,使得我们来路不清,来历不明;我们的后人, 在艰难求生的日常,渐次淡忘了传统的礼仪与习俗,我们的文化之根,只能勉强嫁接在这块新生的土地上,多少失却了原有的真味。而由于洪水泛滥,洪灾肆虐,我们的垸里也没有多少名胜古迹,我们的乡邦文献上只有苇叶荻花,蒲草菰米,只有泥垒的墙沿,旅生的野草纷披如发;湖泊里蹄印编织的图案,袒露远古的云梦大泽之谜;有翅昆虫低低地飞,蚁冢隆起城堡,灶台上生出苇尖,雨停后,田垄上有鱼类搁浅,猪槽里的米糠,山羊来吃过;只有水稻在五月里怀孕,麦子在平原上舞蹈,扭曲的姿势,如我们植根于骨骼的欲望。

是的,我们回望时常常陷入迷惘,于是我们习惯于怜取当下,习惯于前瞻与盼望。我们不像别处的人们那么留恋乡土,而是以九头鸟之大勇大能,北上广深,南洋欧美,天高地远,勇往直前。我们既有燕赵人的激越,又有湖湘人的坚毅,更有江淮人的通达与圆润。这就像我们的菜肴,既有湘赣的辣,又有川贵的香,还有江浙的软糯甜柔。大垸,是一个墟场,汇聚万有;是一个熔炉,锻造新奇。大垸有多大?大到可以接纳日月,大到可以包容天下。


  • 1
  • 2
  • 关键词:游走天下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评委
  • 3星
  • 3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20
  • 0
  • 33
  • 387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