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
他真的很老了。岁月已很温柔
他身上还是爬满时光的爱抚
他已是我未曾见过面的爷爷的年纪
黝黑是我想起的第一个词
和他瞳孔一样的颜色
他一直在笑。搂着怀中的纸箱
褴褛的衣裳。打上艳丽的阳光
有那么几秒钟。我全身关节都生锈了
我像个雕塑。不该有思想
不配有微笑和怜悯
我跑开了。跑得很远
到风也吹不到的地方
我取下口罩
看天空。像看我自己
祈福
近些年时运不济。祈祈福吧
只是深圳没多高的山。也没听有很灵的寺庙
去了贵州一趟。在娄山关的西风台
听那里的风。想那句“而今迈步从头越”
那年先烈们是否在祈福
流着血赶路的他们。是否回过头
看这满山的残阳
不知道
他们的一生消散了
后来又活了。后来的我来了
冥思良久。不关于自己
祈福吧。河南
挺住
在医院
难以觅得微笑的地方
两妇人在吵架。许多疲惫眼神围观着
没有人出手。甚至是站起来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让我不得不安分守己
我淋着7月的雨。那么干净的街
有阳光的残影。见不得眼泪
疼痛是重生的洗礼
还是一记重锤
许多人在等待。面无表情地
哭泣。暗含着失落
当麻药注入血管。像是又一个黑夜
没有星光与明月
嘀嘀嘀……敲开了谁的门扉
等到那一声呼喊
我醒了。像在最初
第一次睁开眼
看这世界
碎言碎语
窗台上的芦荟枯萎了
我扒开夜的胸膛也找不到缘由
默然是对它一生的认可
我曾遇见挑逗它的几只老鼠
它们死了。在黎明的下水道
正义不知从何而降
只是芦荟那时还很快乐
刺鼻的辣椒味。从隔壁来
反复蹂躏我这个广东人的感官
连芦荟都有重生迹象
只是。没有了
当我还未羽化成仙
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告别
遗忘,是朵孤单的云
凌晨时分。被梦里的雨打湿
醒来。窗外是有些许凉意的风
望着夜晚黝黑的肌肤。突有压抑感生起
许多人消失了。像没来过
连同他们的名字和容颜
变得空白
不知哼起那些泛黄的歌。在风居住的街道
是否会记起些熟悉的声音
掀开岁月的轻纱
看看海浪的脚丫子。摸摸飞鹰的头
至少。在时空裂缝里
拾捡些零碎的存在
就算是虚无
那也是欢快的
没带伞的雨天
路灯醉了。橘黄的雨丝踉跄着
我就站着。伸手就触及到它的灵魂
许多人不带口罩了。露出他原本的样子
但是路灯看不清。因为它醉了
这料峭的春天。看不到边际的寒意
只有蚊子在欢庆
听不懂的梵语盘旋着
我缄默着。像个木头人
只是我没有醉。20度的空气里
呢喃着我对过去的嘱咐
甚至有关于对路灯的
那年,我说
仰着头。把脚伸进水泥地里
像庄稼一样
光明
在这样的夜晚。雨摔在地上并没喊疼
被轱辘碾过那刻甚至残留花香味
我离得很远。只能看看窗台的芦荟
干瘦的样子像被淹死的仙人掌
五湖四海的吵架声并没有顺着网线抵达
隔壁炒菜的辣椒味覆盖住了初春的娇嫩
敲敲生锈的脑壳吧。回想些狂傲又可怜的脸
而没了韵脚的文字拼凑不成一首歌
深圳的夜并没有太阳。但是我有
发着五彩缤纷的光
它属于那些匆忙又恬静的时光
哗哗的拉铁卷门声
告别疲倦吧。那些自私又慷慨
猥琐又高大的灵魂
张大双臂。然后感恩
是我让夜停下来。洒下
这缕阳光
点一份酸菜鱼
街上的人和风都是温软的
我在墙缝里寻找故事
却只有三两朵云在喂养着黄昏
有些彷徨。但是兴奋
给了昨日的风几个耳光之后
低头继续走吧。明媚的广告牌在让我告别
只是兜里的邀请函皱了
那是远方的呼喊。我不能丢失
算罢。吃饭吧。来份酸菜鱼
上四川的鱼,加些湖南的辣椒
只是明天的我。会知道
我不吃辣么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这篇文章文采斐然,文笔清新,语言朴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篇文章艺术感染力超强,结尾处画龙点睛,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意味悠长!文字流畅如行云流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句子犹如琴弦轻弹,引人入胜,触动心灵的深处。婉转动人,仿佛能将读者带入另一个世界。
中秋节,到单位来不过是想帮女儿打印一份作业就回去,结果点开了这篇文章,从头看到尾,从头汗到尾,从头惊到尾,文中所记录的事,特别是关于中考的事,让我这个当妈的如坐针毡。相比于作者,我做得好像太不够了。或者说,有的做过了,有的做浅了,有的做多了,有的做少了。这松驰与紧张的尺度,该怎么拿捏呢?文中出现的那些诸如“指标生”之类的名词,我还未曾多看它们几眼……感谢谢这篇文章,观人照己,对镜自思量!
我认识作者也好些年了,刚认识那儿时我就知道她是一位喜欢文字的女孩儿,恬静,话不多,偶尔也聊几句,而真正的见识她的文字是最近的一段时间,她的诗歌很有画面感,也容易有带入感,有时候就像自己身临其境一样,有沉痛感,有悲伤难过点儿,也有喜悦的,还有与自然界物质触碰,她也是我遇见最为优秀的人,努力,认真,简单。除了工作以外,下班后就是看书和写作,也很少与人社交。她和别人不一样,不喜欢逛街,除了书陪着她。
这好像是抖音和视频号里看到的片断。但我相信抖音有,视频号有,世上更有。作者用讽刺与幽默的手法,讽刺那些看来是人五人六模样的人,看起来是周武郑王的,其实都是表面象。骨质里总想着如何骗人,如何把别人包里的东西占为已有。文章里的独白和对话非常幽默风趣。每个人物的性格描写細致,也可说是栩栩如生。王重阳强迫症的心理疾病,老婆减肥至他下班不想回家,经常在外吃喝。马立达、陈老板、刘克脉、李道虚各有各的心机。
欢迎周兴海入驻邻家社区文学,亲把你的朋友带来玩。。从你的词中,我读到了洪湖公园荷花盛开,有白鹭翩跹飞翔。几缕炉烟轻绕岩,禅堂香火旺盛,山外伶仃洋上帆。松岗的燕川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深圳市花勒杜鹃竟相开放。哈哈,昨天我刚好去了新桥万丰村,去听许石林老师讲我们的节日。万景楼有个叫济文堂的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听讲座习书法,今天这里还有丰富的庆祝中秋的活动。《歌咏深圳》,歌唱深圳的繁荣昌盛,深圳的美好。
这篇文章详实记录了楠楠生病的过程。父亲生意失败,对孩子简单、粗暴、偏执的教育,奶奶对生病的孩子虽然很关心但非常迷信。能去烧香的地方,都信了。好在楠楠有个好姑姑,放着自己的生意不做,四处求医给楠楠治病。去安宁医院,医生强调父母带孩子去。而楠楠的父亲从开始反对到后来支持。患抑郁症与人的个性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等有关。姑姑还李兰妮写的《旷野无人》和《野地灵光》的书。
龙华大和村的社工街漂亮,环境优美,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社工,他们几乎是优秀义工,是深圳青年人的典范。作者详细描写了社工街的街貌和各种店铺,观湖社工站在这里也是亮点。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要做义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橘黄色温暖灯光中,孩子们在小巷中踩单车,奔跑嬉戏。”假如文章能描写几个社工,或找几个社工聊天,把他们做社工遇到的人和事,为居民解决了什么问题写出来,文章就显得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有意思,对话很精彩,通过对话交代每个人的来处,职业,最后来了陈竹溪,这个应该是买单的人。请谁呢,请的应该是王重阳,其他人都是陪客,但从语言上,从聊天上,似乎这些陪客有更多的戏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明,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这就是当下的社会 。。
我很认真地阅读了这部作品的文字,感受着作者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挣扎,也找到了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那就文字与书的陪伴,在文字里多次出现了一些诗人的名字或者关于作者喜欢的那些诗人,在他们的文字世界里遨游,也似乎成唯的快乐,从文字中看出,作者本人喜欢喝点酒,可是又做不到像李白那样潇洒自如,因为现实有太多的事情与无奈,那首《渴望来世的遇见》里看出对死者难过与痛,但是对方依然还是离开这个世界,也希望与自己和解。
我虽然与作者素未谋面,可是文字却让我们走进彼此的心灵,一篇篇最为真实地记录深圳的文字也饱含作者对深圳的热爱,特别看到作者写的端午划龙舟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活动,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述,让我了解到深圳其实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活动,也有暖心感动的一幕,深圳也是一座有爱的城市,每一场活动都有一些细节让人感动。
看完第一章心中一阵苦涩,这篇作品有点余华写《活着》的即视感,通篇浸满忧郁色彩。贫困家庭为了生儿子家里增至9口人,母亲从大家闺秀被迫学会生计。老家房子倒了两次,一次火灾失去了一个儿子,母亲因此精神错乱,二次倒塌母亲瘫痪半年后去世。母亲常常念叨对面那座山和那片野草成了她最后归宿。哥哥姐姐们跟着父亲讨生活,供最小的孩子读书,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遗愿。
看完全文,情节描写的很细腻,很清晰,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千算万算,没想到亮点是杜家旭有“妄想症”。爬阳台山是想象捏造的?每天吃潮汕肠粉是想像捏造的?他建筑师的身份是想象捏造的?他和岩岩的感情故事是想象捏造的?他爷爷的死和叔叔的枪毙的事是想象捏造的?还是说岩岩一家子也是想象捏造的?全文不是想象捏造的也许是被邻居投诉了吧!至于杜家旭为什么会得妄想症,这个坑不好填啊,生怕缘由又是杜家旭想象捏造的。
那天陪朋友去深圳康宁医院,不是周末的医院,居然看到好多穿着校服的学生在排队,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知道现在孩子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但是真没想到康宁能看到那么多的学生。有些看似若无其事,而有些一看那脸色、眼神便知道病得不轻,心情不免随着沉重起来。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心理健康,有些抑郁的人是根本看不出来的,比如微笑型抑郁症,等家人或朋友发现的时候,也许他们已走向了不归路.....大家都来关爱这些群体。
我和荣姐也认识好多年了,说不清在哪一天的哪一场活动相遇了,大大小小的活动带着外孙也参加了很多的活动,姐姐是一位特别热心肠的人,最让我感动的一次,那天晚上下着雨,还为我送来周家兵老师及其他书籍,我在松元厦地铁站接到她,我们就坐在地铁站最里面通道的楼梯处,也没有觉得不好,她知道我下班后没有吃晚饭,还为我送来一碗她亲自煮的西红柿鸡面,她说虽然简单,也总比在外面吃得好,那一刻说不感动是假的,心里暖暖的。
一口气看完了。看到儿子给患病的妈妈一个摸头杀的时候,不禁心头一酸,看到“空谷幽兰”的时候猜到了是儿子化名的,孩子其实很关心妈妈,只是从小没在一起生活,不太习惯表达而已,喜欢这个感人的故事,一切情节都很妥帖,语言自然流畅,喜欢
这篇小说我非常喜欢,因为已经被提名,我就不重复提了。爱情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稀有的东西,绝大多数人其实终其一生不知道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滋味。真正相爱不一定要拥有,反而是远远相望、永远渴望的爱情能在人心中驻留更恒久。这篇小说在努力表达的可能正是这种意境,但为了让两人现实中就是无法在一起,作者笨拙地设置了一些理由,经不起推敲。但正是这种笨拙让我更加感动。梁家辉和吴君如演过电影《年年有今日》也是讲这样的故事。
这篇小说我个人非常喜欢,看了三遍。首先语言十分精美,使用了诗意的表达去讲述三代女人苦难的人生故事。其次结构也非常大气,仿佛七层玲珑宝塔一样层层堆叠,读起来余香满口,令人难忘。但故事还是失于单薄,一唱三叹地吟咏苦难,也仅止于苦难。小说的标签我看选择了“女性成长”,这是一个我特别关注的话题,但看了三遍,我却唯独没有看到“成长”。难道这是作者长篇中节选出来的一部分?希望看到作者更多的作品。
读这篇小说第一时间就让我想起了科塔萨尔的名作《南方高速》,于是内心隐隐期待它能像《南方高速》那样展开一幅反乌托邦的黑色幽默荒诞画卷,把社会关系、阶级差异、家庭关系等等进行充分的解构和剖析但读到最后情节也仅限于“堵”,不免有些遗憾。
在今年看到的几篇作品里都看到了关于抑郁症的描述,这一篇小说里我觉得最为细致。抑郁症患者被描述为“善良的小心眼”,他们往往感情丰富、善良、联想丰富、悲观,凡事都容易钻牛角尖。“氧气”其实就是一个暂时遇到了一些感情挫折的女孩子,性格本就阳光开朗直率,但“我”却代入了自己的感受,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同类,于是在他眼里“氧气”的种种行为都变得危险、可怜。这篇小说对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描述得细致幽微,真实可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