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风吹三百期
  • 点击:55234评论:132021/07/12 09:18

写下这个题目,恰逢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当《宝安风》约我为《宝安风》300期写篇纪念文章时,蓦然回首,我在中国宝安集团22年的职业生涯以及宝安风的办刊历程,不禁感慨万千。虽不能和那些久负盛名、正式出版的大牌杂志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份办了27年出版300期的企业内刊,也确实有些沉淀和积累了。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办一份企业内报或内刊,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但要办好、办得长久绝非易事。它取决于企业的实力和老板的需要。一个一流的企业,未必能办出一流的企业内刊。但一份一流的企业内刊,必然出自一个一流企业。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自然规律,也是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辩证关系。《宝安风》也不例外,这是与中国宝安集团一以贯之的全力投入和董事局陈政立**厚爱有加的支持分不开的。 


好风凭借宝安力


提起宝安,老深圳人都清楚,宝安泛指老宝安县。还有一个宝安就是深圳老八股之一的老牌上市公司,早已更名为中国宝安的深宝安。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概括:“没有宝安,就没有深圳,这里的宝安,指的是深圳市的前身——老宝安县;没有深圳,就没有宝安,这里的宝安,指的是发行了***第一张股票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在深圳这块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土生土长的中国宝安集团。”之所以有点像说绕口令似的老生常谈,并非是玩文字游戏,实乃宝安县和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和中国宝安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3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第三年,也是深圳建市第四年。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之东风,这年的7月8日,中国宝安集团的前身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宣告成立。7月25日,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了招股公告,成为了发行***第一张股票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91年,宝安股票上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股票上市公司。紧接着又接连创下控股上海延中实业等九项***第一。我是在1993年9月中国宝安集团成立十周年的庆典后不久,加盟中国宝安集团出任了主持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的第一把火,是组织实施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11家大报推出的“全国诚聘精英大行动”的招聘广告。11家大报,11个整版,在全国引起了极大轰动和反响。应聘的信函如雪片一般飞来,当时的集团发展研究中心招了八名博士,接电话的也是一个北大硕士,成为企业津津乐道的经典话题。

我的第二把火,是配合时任《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的张胜友牵头撰写了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在《光明日报》连续20个整版推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与全国诚聘精英大行动的招聘广告遥相呼应。我的第三把火就是向集团高层领导建议,创办一份企业内刊。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1994年元月,《宝安风》正式创刊。创刊伊始,没有选好刊名,就先启用了宝安集团的企业名称作刊名。出了几期后,才改为了《宝安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东西南北中,深圳有个《宝安风》。《宝安风》就这么刮了起来。而且越刮越远,越刮越久。至今已办了27年,出了300期。跟当年名噪一时的《万科周刊》和之后的《金地》,成为深圳企业报刊界的三剑客和前三甲。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宝安风》吹300期,好风凭借宝安力,真是名副其实。如果没有中国宝安集团连创九项***第一的东方辉煌,没有从“一大中心九大总部”到“地产、医药、高新技术”的三驾马车,再到主打高新技术的一系列战略调整。没有深圳老八股硕果仅存的中国宝安(其余个股或早已改换门庭,或早已几度易手,或早已名存实亡),又何来一直坚守至今的《宝安风》。

回望来路,《宝安风》的第一任主编是时任中国宝安集团总经理的陈政立先生。他并非是只挂虚名。创刊伊始,他就提出了“内刊不办则已,办就要办出一流”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这也是他管理企业一贯追求卓越理念的延伸。创刊三期之后。他就不再挂名,但他对《宝安风》的重视一以贯之。当年编辑部招人。他授权我们,应聘者的个人资料可直接报送他进行审批。长期以来,他对于《宝安风》的考核指标,是深圳企业报刊的前两名。众所周知,深圳有那么多著名的企业,也有那么多优秀的企业内部报刊,要想在这个优秀的圈子里脱颖而出,绝非易事。这就颇有点逼上梁山的意味。

最初的那个阶段,我们如履薄冰,使出了全身力气。招人,改版,约稿,加班,折腾得不亦乐乎。终于在深圳的企业报刊界办出了自己“经营智慧、管理人生”的财经特色。长时间在深圳和《万科周刊》并驾齐驱,乃至在全国的企业报刊界,也拥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名列前茅的一席之地。陈政立**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以及民建中央副**的那些年里,每年到北京开全国两会,他所在的组,常有一些经济界的专家代表和权威人士,对我们这本小小的企业内刊《宝安风》,关注有之,赞赏有之。开会回来,有时他也给我们吹吹风,鼓鼓劲。对我们这些办刊人而言,着实松了一口气,感到莫大的欣慰。

说到对这份刊物的领导艺术,陈政立**还有一个绝招,向来不对怎么办刊指手画脚。但在每期出刊之后,他总要评头论足,进行敲打。经常让秘书传达一些“好文章怎么少了?有些一般化”的话来,令我们从不敢有丝毫懈怠。老莫曾发出过“陈**是内刊第一读者”的感叹,就是由此而来。企业顺风顺水时如此,企业陷入困境之时,同样如此。曾有一度企业被ST,管理层也有人提出砍掉《宝安风》,以节省经费共渡难关。但陈**没有理会,仍然要求我们坚守阵地,办好刊物。正是在共克时艰的那段时间,《宝安风》却越办越好,成为了那个阶段宝安集团的一抹亮色。《宝安风》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不仅得益于他作为一个董事局**对刊物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他是一个做学问的文化人。多年来,他一直潜心学习,著书立说,出版了《道论》《论衡》《富强论》《经营论》《增值论》等多部专业论著。

对我个人而言,我能从当年一个下海的公务员,转变为一个商海中的企业白领,也是得益于中国宝安集团的企业熏陶和宝安风的职业历练。无论我先后出任集团宣传部部长、品牌部部长,还是兼任唐人文化、唐人广告两家二级公司老总,《宝安风》一直陪伴着我的职业生涯。从杂志主编到杂志社社长,再到深圳企业报刊协会会长。我都和《宝安风》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宝安风的卷首语。2013年,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常青藤》,就是我在《宝安风》写作的大量卷首语和随笔的结集。印刷5000册,全部售罄。标志着我由一个公务员,到一个企业白领的成功转型。其中的甘苦滋味,也是一言难尽。


宝安代有人才出


套用球王贝利说过的一句名言,最好的进球是下一个。以我多年办《宝安风》的体会和跟深圳企业报刊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的经验,我认为更好的内刊就是下一期。也就是说,办好内刊的关键,在于不断改版、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这个16字方针的贯彻落实,核心还是要有一个合适、称职、敬业、专业的主编。只要有了精通此道的内行人,何愁办不出像模像样的内刊。《宝安风》前前后后、进进出出那么多主编,就是佐证。

《宝安风》创刊后,我曾经招过二级作家,招过大学校报主编,也曾招过一些学文科的、干新闻的、懂财经的。实践证明还是干新闻的、懂财经的文理兼收者,更管用。一开始,我曾经试行过责编轮流坐庄制。早年的王玉玲、熊考核、李宁太、周小荣,都曾当过责任主编。表面看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却难以形成合力和优势;缺乏连续性和一贯性。之后二张(张凤春、张信东)的加盟,使刊物真正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笔名老莫的张凤春,这个南开大学的双学士,《证券时报》的资深记者,不愧是久经沙场的专业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的到来,使《宝安风》的游击模式,很快进入了专业的正规流程。刊物版块化、版块专栏化、专栏连续化,很快声名鹊起。他跟张信东珠联璧合,刊物办得令人耳目一新。一份企业内刊,竟然吸引了胡占凡(后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方向明(中青报著名记者)、王安(著名专栏作家)、谢百三(著名财经学者)等一大批专业高手,在《宝安风》开设专栏,令全国新闻界企业界的同行刮目相看,好评如潮。这就叫合适的事,还得找合适的人干。

老莫后来还创办了“中华企业报刊网”,离开宝安后做了华强上市公司总助。张信东到《新财富》杂志当了主编。

接替二张的是小夏和小唐。小夏叫夏有章,是武汉大学的文科生。小唐叫唐学鹏,是安徽财经学院学财经的。他俩文理搭档,配合默契,一个做企业内部的封面专题,一个做社会外部的封面专题。内外结合,全面开花。行内人都知道,这类封面专题从策划到撰稿,再到编排非常不容易,是真正考验编辑功力的试金石。那一时期的刊物,每期两个专题。分量重,时间紧,组稿难。两个年轻人后生可畏,全力以赴,把一份内刊玩得滴溜溜转。夏有章现在当了上市公司马应龙的总经理,唐学鹏后来去了《南方周末》。

夏唐之后是宋军。他两进两出《宝安风》,接手后对集团发展战略演变的思考和对集团资本经营案例的系统梳理及深度报道,得到了企业内外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自然也得到了陈政立**的首肯。他曾对此类专题文章作过专门批示。要求《宝安风》再接再厉。宋军在位时,我们还曾经准备收购湖北的公开杂志《企业家》。达成合作意向后,宋军被派到了武汉准备接管,期间还编选过几期企业家杂志。终因当时新闻出版法规不允许企业主管主办的政策所限,功亏一篑,铩羽而归。宋军在集团转行后做了宁波拜特公司的董事长。

紧接着是张洁和冯至亚接手。他俩在编辑《宝安风》的同时,还编了反映宝安地产的《宝安联盟》,是宝安风的姊妹刊。俩人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后者全彩,设计印刷都很精美,受到宝安地产客户的欢迎。

再接着就是二李的联袂合作。小李是李明峰,有些文弱书生的气息,颇有文字功底。大李是李志红,现在是品牌部常务副部长,挑起了大梁。如今的《宝安风》,人手没有全盛时期多,还担负着宝安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主编兰惠,身兼两职。品牌部还肩负着品牌、公关等诸项业务。从上到下,由里至外,真是忙得够呛。但宝安风编辑部约我写这篇文章时,自我打趣道,虽然很忙,却开心着。

  • 1
  • 2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历史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6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笑笑书生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19
  • 黄元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17
  • 一棠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15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12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这篇文章,是写给内刊、用于纪念的,有应景文和命题作文的性质,但是写得很好。有宏观回顾,有微观故事,有逸闻掌故;讲办刊史,也讲企业和深圳经济发展史——文章很立体,干货多,颇有风味。作者文笔老练从容,不愧是资深办刊人。饶个舌,此文中提到的一些人,比如老莫,是我认识的,给我编辑的报纸版面写过专栏文章,没想到能在邻家和他打照面,这也算是因文而缘,而际会吧,不亦乐乎!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27年,300期,一家企业,一本杂志。数字是干枯的,但数字背后却蕴蓄着真实的生命历程。作者回顾了《宝安风》的办刊简史,跨越时间很长,涉及人物与事件不少,但作者却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说明他对这本杂志的深厚感情。以杂志为线索,串联起深圳发展的历史,以及深圳人的奋斗、发展与生命轨迹,而正是这些,构成了深圳这座城市的风貌与风骨。《宝安风》,确实值得一声“谢谢”——深圳的所有内刊,都值得一声“谢谢”。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笑笑书生的鼓励!此复见谅》
  • 迟复
    • 黄元罗5进士2021/07/16 18:38:29
    • 分享到:
  • 当前,伴随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若干文学期刊阅读量急遽垮塌,生存异常艰难。《宝安风》,一份企业内刊,不仅创造了近三十年屹立不倒的神话,还呈现蒸蒸日上的燎原之势。这既要归功于企业管理层心中那不离不弃的人文情怀和物质支持,更要感谢深圳这座城市不拘一格招聘精英人才,科学谋划杂志发展大计,最终实现专业化引领。所以说,这篇文章选材角度特别精巧,它通过《宝安风》这个“小点”,让读者看到了深圳为何崛起这个“大面”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黄元罗老师的鼓励!此复见谅。
    • 一棠3秀才2021/07/15 11:17:31
    • 分享到:
  • 一期企业内刊能坚持近三十年,实属难得。《宝安风》是一个令人敬仰的丰碑,是见证了深圳和宝安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宝安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风情,承载了一个时代青年们的文学梦想,她的意义非凡。也培养了不少人才,从作者的文字中,能看出曾经的自豪与荣光。在这个背井离乡的异地,需要一处心灵栖息地,将心事诉说,将烦恼解压,或说说梦想,激励自己,对生活有希望,有动力,开始新的一天的奋斗,这就是《宝安风》的作用。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一棠老师的鼓励!此复见谅。
  • 陈昌华是我熟悉的作家,也是我值得学习作家。他的诗歌被许多朗诵家作为诵本。非常喜欢〈南湖红船〉他在宝安集团任宣传部副部长时,烧了三把火。在全国11家大报推出全国诚聘精英大行动的“招聘广告”:在《光明日报》连续推出20版《东方辉煌一一中国宝安集成功之谜》:1994年创办内刋《宝安风》。《宝安风》办300期着实不易,他能公务员转变为一个商海中的企业白领,得益于中国宝安集团的企业熏陶和宝安风的职业历练。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他下海深圳,打工宝安已有27载。虽早已退休,离开《宝安风》也已多年。但就因为创刊〈宝安风〉离他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素材,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在他的心中保留下深刻记忆。
  • 谢谢春风妙语的点评和鼓励!
    • 暁霞囡4举人2021/08/12 11:24:06
    • 分享到:
  • 切入点很好,但太简略了,可以再说说历经的事情。即使是人物,相信作者和人物也有打过交道,发生过故事。虽然此文的出发点是一篇纪念的约稿,但如果参加睦邻,最好还是能详细讲述其中的来龙去脉。而这种讲述,作者完全有能力胜任。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昌华4举人2021/07/12 14:28:56
    • 分享到:
  • 谢谢黄元罗老师鼓励!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4举人
  • 3星
  • 2钻
  • 陈昌华,50后,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诗路花语——洛阳70年诗选》
  • 陈昌华,50后,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诗路花语——洛阳70年诗选》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8
  • 0
  • 136
  • 860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