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腾的桫椤林
  • 点击:12006评论:42023/09/29 12:39

一、寻根之旅

马来西亚砂拉越州诗巫,一幢偌大的白色庄园被繁茂的橡胶园环绕着,远处,晚霞染红了云际,沙鸥升腾鸣空,霓灯暖照,烘托出一片琉璃瓦的光泽。一个饕餮老人此时正躺在一张硕大的紫檀木雕花床上奄奄一息,几十个子子孙孙围绕在他的床边,有人低声抽泣,有人紧锁眉头,有人双眼空洞茫然,空气凝固。突然,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嘴角费力努了努,示意靠床边最近的大儿子打开柜子,大儿子会意,从匆匆走来的老妇人手里接过一串钥匙,在手里拨弄了几下,钥匙不慎掉落地下,他摸索着重新拾起,翻到一把微微泛黑的钥匙,迅速打开床边一个暗黑色的老式柜子,从柜子里面拿出一个雕花木盒,他轻轻打开木盒,掀开蒙着木盒的红绸布,一个古朴而又玲珑精致的砚台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儿子将砚台小心翼翼地捧到床前,老人盯着砚台看了看,一只手突然抬起来,指着前方叫了声,就咽了气,顿时,房间响起一片哭喊声。

一场异常奢华的丧礼正在举行,马来西亚政界、文化界、商界重要人物都出席了。老人安详地躺在金丝楠木棺中,四周簇拥着白色花海。华裔商会首领陈思哲代表治丧委员会在追悼会上致辞。丧礼结束的一个月后,在诗巫机场,一对老年夫妇在家人的目送下,登上了飞往中国广东的私人飞机,这对夫妇就是已逝老人的长子黄炳翰和长媳梁英子。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广东肇庆,肇庆正是黄炳翰父亲的故乡,他父亲的父亲就是从这里在清朝末年南下南洋,去海外谋生,最终在马来西亚诗巫垦荒并定居下来,到黄炳翰孙子哈瑞这一代,已经是五代人了。如今,黄家人枝繁叶茂,散落在世界各地,从事着各行各业。

飞机在广东广州的白云机场降落,黄炳翰夫妇走下飞机,即刻被广东省侨联派车接走,一行人驶向肇庆。

与此同时,在广东肇庆端砚研究所,所长何国锋正拿着一封信,和几个同事在看,同事们表情凝重,没有说话,何国锋说: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配合侨联,帮黄炳翰先生找到他的故乡,还有后人。一同事问:后人?何国锋点点头。

夜幕降临,一行人走进肇庆星湖大酒店,早已等候在此的何国锋站起来,迎接了黄炳翰和广东侨联一行。黄炳翰夫妇坐下,服务员摆上了肇庆的特色菜:清蒸文庆鲤、四会茶油鸡、蟹煲鸡、莲藕焖猪手、罗董牛肉干、广宁竹笋宴、焖麦溪鲩。看着满桌的菜肴,黄炳翰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在愉快的氛围中,黄炳翰夫妇吃得津津有味,正当他准备放下筷子时,服务员将一个热气腾腾的东西放在他面前的盘子里,裹蒸粽!,黄炳翰脱口而出,是的,何国锋笑了笑。黄炳翰兴奋地说:我听爷爷说过,裹蒸粽是他最喜欢吃的东西。说完,他打开背包,拿出一张照片,黄炳翰说:这就是我的爷爷。何国锋接过照片,只见一位梳着长辫,眉清目秀的年轻人穿着清朝服装,木楞地站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将照片仔细看了看,脸上的眉头紧了紧,黄炳翰问:您怎么了?何国锋说:只有一张照片吗?黄炳翰摇摇头:还有这个。说完从随身的一个皮包里拿出一个暗红色木盒,从里面取出一方砚台,何国锋等人看见,大感惊异,摆在他们眼前的砚台,外表坚实细腻、精致娇嫩。上好的端砚!何国锋禁不住啧啧赞叹。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遗物。何国锋点点头,他又一次仔细盯着砚台上面的字迹,虽然年代久远,但字迹很清晰,看到上面的字迹,何国锋陷入了思索中。

在何国锋的带领下,黄炳翰一行人来到了肇庆乡下一个叫豆头镇大湾村的地方,穿过一个高大气派的牌坊,一行人来到了黄氏祠堂,祠堂里一位白发老人接待了众人。他拿出一本厚厚的家谱,递给黄炳翰,黄炳翰拿着家谱,不知所措。白发老人接过来,翻开一页又一页,找到一个叫黄世勋的名字,递给黄炳翰看,黄炳翰欣喜地说:对对对,我爷爷就叫黄世勋。何国锋指着黄世勋的名字说:你看,这里并排有三个名字,应该是三兄弟。黄炳翰看到另两个名字分别是黄世荣和黄世耀。白发老人告诉他们:黄世荣的后人还在村里,就住在村的北边,而黄世耀的后人已经迁出村子,没有了踪迹。

一行人来到了村北边一户人家,屋里头只有一个老奶奶,村长告诉黄炳翰,老奶奶是孤寡老人,老伴儿去世很久了,没有儿女。黄炳翰看着老奶奶,心头涌现出无限惆怅,他依偎在老奶奶身边,静静地看着她,老奶奶木讷地看着黄炳翰。黄炳翰为老奶奶拍了视频和照片。临走时,黄炳翰掏出身上所有的现金,托村长交给了老奶奶。

从老奶奶家里出来,何国锋告诉黄炳翰,今天是大湾村的墟日,黄炳翰好奇地问:什么叫墟日?何国锋说:墟日就是赶集日。说完带着黄炳翰一行来到集市上,只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挑着担子的,推着车子的,拧着大包小包的,拖家带口的,一片繁忙景象。黄炳翰夫妇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不禁感叹:好热闹啊!何国锋告诉他们:现在老百姓物质丰富,精气神儿富足,相比过去的贫乏,已有着天壤之别啊。

夜晚,黄炳翰睡不着,一个人来到西江边,看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他脑海中浮现出祖辈从清代走出家乡的情景:梳着长辫,穿着长袍长褂,挑着简单的行李,挥手和家人告别,坐上去南洋的客船,单薄的身躯在海上艰难地飘零。想着想着,一股热流从黄炳翰脸上淌下。

安顿好黄炳翰夫妇的衣食住行,何国锋匆匆赶到了医院,原来他因高考落榜而患上抑郁症的儿子吞下了一瓶安眠药,被送往医院急救,看到儿子躺在ICU病床上,何国锋留下了眼泪。

黄炳翰不忍心再麻烦何国锋,提议自己去市里走走。他来到一个端砚销售店,看到琳琅满目的端砚,各种形态,他一个个端详着,突然,心生一计,他急急地走出了店,朝报社走去。

这天,某端砚制作工厂的端砚专家黄建宁看到了西江日报上的寻亲信息。他看着上面的一幅端砚图片,好像想起了什么。他回到家,从收藏架上拿出一个暗红色雕花木盒,掀开红色绸布,取出一座端砚,他将报纸上的图片和眼前的端砚对比,发现是两个端砚一模一样:砚堂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他陷入了回忆:他的父亲是一个端砚工艺美术师,在那个年代,因为有海外关系,家里好多的端砚被收走充公,唯独这个端砚被父亲偷偷藏在屋子前面的芭蕉树下,才免遭一劫。

何国锋心里惦记着黄炳翰的寻亲一事,在医院交代完儿子住院的事情,又匆匆赶回了研究所。黄炳翰随着何国锋来到了端砚生产车间,偌大的车间汇聚了一百多个工艺美术师正在进行雕刻工作,何国锋介绍说:端砚制作非常繁杂: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总结起来就是关键有几步:依脉采石、因石构图、雕工精美、石品丰富。端砚制作中的采石十分关键。采石工人要掌握砚石生长规律,寻找石源,熟悉“石脉”,还要有过硬的凿石技巧。砚石易碎,直至现在仍要手工采凿,每个工人都要携带三四十把锋利工具才够使用。采石自古都是很艰苦的劳动,精美的端石得来不易,石材开采出来,质量也有很大差别,理想情况下,好的也只能占三四成。

黄炳翰从何国锋的口中得知,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矿石资源减少,端砚制作技艺仍然得到了传承,世代以端砚制作技艺为生的肇庆市东郊,依然保留了手工制砚的传统。

经过几天的观摩,黄炳翰了解到:端砚设计需要因石构图,根据需要采用浅雕、深雕、通雕、细刻、线刻等雕法,熔铸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与审美情操于一方奇石,文心蕴于石品,而最终发于笔端。

这时,黄建宁来到了黄炳翰面前,他手里捧着和黄炳翰一模一样的端砚,看到黄炳翰的一刹那,他眼里涌出了泪水。他告诉黄炳翰:他祖上曾经是著名的端砚工艺美术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海外关系连累,放弃了这门技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重拾技艺,继续从事端砚制作,他制作的端砚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被国家以国礼赠予多国来访的首脑。几十年来,他足迹踏遍了许多山山水水,收藏了大量端砚。

在黄建宁的收藏室,黄炳翰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端砚,按照端砚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脉络划分,最早有唐朝的,有清代的,而最多是现代的。黄炳翰看得目瞪口呆。这些饱含着黄建宁一生心血的端砚就这样无声地摆在收藏架上,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命脉、家族的传承。对于黄炳翰来说,最重要的是,正是端砚这根纽带,让他找到了根。他的先祖,正是靠着端砚这根纽带,将生命的种子洒向海外的同时,而将记忆的根留在了祖国。

黄炳翰顺利完成了寻亲之旅,他回到了诗巫,开始着手制作《寻根之旅》记录片。他告诉何国锋,他将再次来到肇庆,而且他会将端砚介绍给东南亚乃至全世界。

二、情定桫椤

这一天,天还蒙蒙亮,黄炳翰就早早起了床,他打开微博,将网名改为“侠客行”,改完之后,他深深舒了一口气。

自从妻子梁英子去世以后,黄炳翰心里就隐隐弥漫着失落。他和妻子虽然是奉命的家族联姻,但是他和梁英子既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也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校友,两人早已经情愫暗许,但是谁也没有挑破这层关系。毕业后,黄炳翰继承了家族生意,而梁英子则选择了在植物学领域发展耕耘,就职于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

直到有一天,两个大家族的长者聚在一起,郑重其事地将联姻之事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不得黄炳翰和梁英子反对,这事儿就在一片赞许声中尘埃落定了。

婚姻被包办,梁英子的抵触从暗藏的叛逆情绪中被迅速地调动出来,她不肯就范,不参加两家人的聚会,不出席黄家的家宴,跟黄炳翰也不再联系。黄炳翰着急起来,他摸不清本来柔顺的梁英子为什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冷漠,他躺在宽大的紫檀床上想了两天,不吃不喝,直到第三天早上五点钟,他突然一跃而起,出了庄园。

不久,寂静的庄园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尘土飞扬之中,几台偌大的挖土机在忙碌,履带运输车一辆接一辆的进进出出,穿梭个不停,一百多个个穿着灰蓝色制服的工人们在搬运着什么,大滴大滴的汗珠顺着两腮流进了眼睛,又从眼角流向了嘴角,最后顺着嘴角流向了颈项。庄园二楼阳台眺望这一切的黄炳翰默默地站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从英俊的脸上缓缓升起,又缓缓垂下,直到夜幕降临。

一个月后,梁英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这样的报道:马来西亚最大的桫椤林在诗巫黄氏庄园扎根,黄氏家族长孙黄炳翰情付桫椤。

黄炳翰太了解梁英子了,打记事起,梁英子就特别喜欢一种植物:桫椤,她曾经为了桫椤的培育走过千山万水,曾经经历过山洪、经历过泥石流,也经历过车祸,至今左边额头上还有一道小小的疤痕。但是梁英子就像着了魔,始终奔走在荒山野岭和热带丛林间。如今,这个植物就种植在自己的庄园,它们就像是两人爱情的一把钥匙,只等着黄英子来打开它。在没有见到梁英子之前,桫椤林里的每一株迎风舒展的桫椤,无时无刻不在黄炳翰的心里泛滥成思念的河,像水浪冲击着他的情绪,洗刷着他对爱情的认知。他记得梁英子多次对他说过,桫椤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古老的植物,历经沧桑,穿梭亿年,是目前为止仅有的木本蕨类植物,与恐龙同时代,有着活化石之称;在一般情况下,桫椤隐匿于山水之间,符合诗人向往恬淡闲适的气质,颇具文化价值;更难得的是,桫椤历史久远,对植物起源、进化和植物地理区系以及古气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桫椤笔直中空的树干搭配宛若巨伞的叶子,极具观赏价值,桫椤笔筒、桫椤化石玉精美绝伦,深受工艺品市场喜爱,工艺价值较高;桫椤生存的立地条件严苛,有桫椤生存之处,表明其生态环境优良。黄炳翰被神秘的桫椤吸引着,更是被爱情驱动着,他将橡胶园后面的大片土地腾了出来,从世界各地运来了各个品种的桫椤,移植在庄园内。

  • 1
  • 2
1/5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关键词:爱情、生态、精神、濒危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8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孙行者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9
  • 陈彻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5
  • 陈彻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3-10-03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这篇小说,在知识型和科普性上的呈现很充分,能够增长读者的知识。但是,故事讲得过于庄重,像一篇写实的报道。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塑造艺术性不足,像说明文中的人物。建议在叙事手法、故事、细节等方面再优化一下。生态文明这个题材很好,是文学创作的冷门与蓝海,也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增长点,能够用小说来表现它,说明作者视野不凡,有雄心。加油!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五月2023/10/09 14:51:23
    • 分享到:
  • 谢谢老师的评论!抛砖引玉并完善之。关于生态文明题材小说,想表达的元素很多: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物质生活富足与精神家园空虚的矛盾等等。未来很长,我在努力。
    • 陈彻评委2023/10/03 15:48:03
    • 分享到:
  • 这篇小说作为本届参赛作品中不多的科幻小说作品,我看了好几遍,但故事的主脉络始终无法看清。对于“沙椤树”这个树种的大量描述、对于几个人物的性格、来历、行为的讲述十分详细,我也看不清跟主线的关系为何。作者的叙事能力是很强的,但为何最后没把一个故事讲明白,这是一个问题。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五月2023/10/05 11:55:50
    • 分享到:
  • 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评论!这个作品是我在生态文学题材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在人物的设定、事件的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这个作品在发布的过程中,系统多次显示敏感性的问题,所以做了大幅删减。
  • 最近来访
  • 伍玥
  • (我名即我号)
  • 1布衣
  • 3星
  • 2钻
  • 伍玥,企业创始人、广告人、编剧,作品《法与情》《互动简历》《模拟法庭》《最佳表演》《彼岸》《十年之约》《托起你的健康》
  • 伍玥,企业创始人、广告人、编剧,作品《法与情》《互动简历》《模拟法庭》《最佳表演》《彼岸》《十年之约》《托起你的健康》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5
  • 0
  • 3
  • 68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