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青翠竹今何在?(
  • 点击:104952评论:02013/09/19 22:36

或许再过若干年,靖江将变得和其他任何一块地方将毫无二致了,因为千篇一律的农村小城镇化运动将把所有一切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便成为一张胶片洗出来的千百张照片。而且,残存的记忆也将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离去而彻底消逝。但是,作为曾经亲眼目睹的我们有责任把靖江的过去告诉我们的后人们:靖江,其实原本并不如此;即使完全实现城市化的话,其实靖江也完全可以是另一种的样子。

不用说,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靖江曾经是翠竹的故乡,如今翠竹在靖江则成了绝唱。至于靖江的翠竹来源于哪里、兴盛于何时,这个现在已经无从考据了。不过,就是从现在人家家前屋后零零碎碎的竹苗子、竹墩子、竹根或者那些已经破破烂烂、不堪使用的竹器还似乎可以隐隐约约地说明这一切。不信,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有苏忠武著郭寿明整理的《竹林烽火——一个新四军武功队员的回忆》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明证。这本书,主要记叙的就是靖江的新四军如何运用竹林这一独特的地理形势巧妙地与敌人展开斡旋和斗争的故事。

大家知道,靖江名副其实地是长江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靖江也无疑是苏北的江南,毫无愧色的鱼米之乡,是人见人爱的风水宝地。这里因为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就从我们家门口流过,由长江水溽润的靖江先民聪明能干、勤劳勇敢——他们开河筑堤,挖土围宅,在全县域范围内形成了港河纵横,沟渠如织的超现代化水利网络,确保了这里遇洪无灾、遇旱无惧。也正因为独特的水利建设工程,又形成了靖江村落构成的独特风景,成为全国各地村落中最为科学、最为合理、最为安全的样板——靖江的村落全部都是以长江为走向一字儿向南排开的。这个村落就叫做埭。一个埭的原著居民大部分是由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构成的。所以,在不少埭上往往只有一个姓氏。当然也有少数大的埭是有几个不同家庭、不同姓氏组成的“移民部落”。因为这种家庭和姓氏的关系,古代靖江的人脉很旺,家乡观念特别的浓厚。而这种浓厚的家乡观念又在改造大自然的悠悠岁月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后来对于异族入侵、异姓滋扰、坏人打劫的情况下更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靖江的整体布局是标准的井字形。而它的村落这是“稿格纸”的格子型的。门前是河,屋后也是河,而且有的村子是两道河的夹沟形式,河与河之间又夹了一条“龙梗”。而每户人家又以河隔开,家家门口有一道坝子或者一座小桥。主人出门了,晚上休息了,外面一锁,家里一锁或者把吊桥一拉,这样既谨慎又安全。一埭埭一排排,犹如秦俑驻守,猎犬把门;又如沙场点兵,哀兵伏虎;犹如秋雁南飞,剑拔弩张;也似庆典阅兵,严阵以待;更如惊涛拍岸。大气磅礴。它整齐划一,几无参差。不像有些地方东一户西一户,南一户北一户,如洪水来袭七零八落;如乱石铺街,几户人家乱七八糟聚居一处,;也有的地方如围棋布阵,如碉堡林立这里一簇那里一簇。更不像有的地方,临河而建,出门乘船,心理时时似有一种像装在簸箕里的水饺,岌岌乎弄不好就要有被迫下锅的危险……靖江的村落是宽敞的,整齐的;也是悠闲别致的、清逸秀茂的。它有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儒雅,临阵不乱的沉稳;有着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更不用说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屋后面长满了高峻挺拔、清脆茂密的竹林。

  

靖江的竹子,它不同于一般地方的竹子。它修长而直立,一般性成年竹子的高度大都在四米以上,最高的可能有六到七米,甚至十米。比过去人家一般的房子要高出许多许多。它枝节稀疏,每一个竹节约长在25~30厘米,第一个枝丫往往都在整个高度的三分之二的样子。它的粗细正常的成年的竹子直径大约为10厘米,每根重量一般在八到十斤的样子。它的叶子,不是郑板桥笔下的叶尖很尖锐那种,而是叶根几乎想半圆型,叶尖呈现出圆弧形状,犹如寿桃尖的截面。靖江竹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细腻,皮壳薄。然而,却可以分成若干层,它的纤维非常坚韧。正因为这样,它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农家盛东西用的簸箕、挑泥巴的畚箕;晒东西的匾子、折子(褶子);筛、拣粮食用的筛子;蒸馒头用的蒸笼;屯粮用的蜗折;床上睡的席子、榻榻米;小孩子坐的摇篮车都是竹子制成的,就是夏日人们手中用的扇子有不少也是用竹子做成的。就是人家过去盖房子用的椽子也是以竹子作为代用品,更不用说人们上街买菜(卖菜)用的篮子,淘米的淘篓,捞鱼摸虾用的虾篓子、甚至还有冬季捕捉野物的夹子、架子,可以说,犹如水和空气一样,在那时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这些竹制品,经久耐用,环保卫生,即使等到几年以后完全破损了,也是农家煮饭极好的燃料。

它的用途远不止于此。

在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前的极度困难日子里,竹子还是人们的救命之恩人!在那时,一个强壮劳动力,一天所挣的工分,只有两三毛钱,在一些地方,劳动一天甚至还要倒贴口粮钱。那时农民的生活可谓是水深火热呀!别说买车造房子,身上的衣服也很难穿个光滑。不说其他,就连肚子也不容易弄饱。绝大部分人家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了今天没明天。一年四季,春天野菜当饱,夏天瓜菜、山芋藤当饱,秋天山芋杂粮当饱,冬天三顿并作两顿不饱也饱。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有粯子没有米下锅;有菜没有米糁牙,有面没有油润肠,稀饭没有盐蘸“笋”(筷子)……就要揭不开了,当家人没办法,默默地拿起一把斫刀,默默地看下几根竹子,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扛到十几里外我们北面的泰兴蛤蟆圩,换成几斤小米,一担萝卜,也或者半个猪头,以此混得十天半个月的生活;也或者,新学期开学了,孩子要交钱了被逼的没法子,也斫几根竹子来还换的孩子一学期的太平;又或者面临年关,队里结账了,缺粮几十上百元,咋办?砍竹子。再或者家里有人生病了,急需住院了,没办法,斫几根竹子。更不用说,春天一场春雨之后,满园的新竹,嫩嫩的竹笋,这本身就是我们穷人家极好的食物——无论用它来清炒还是白煨;也不论是剁末子还是晒干子。不用说,竹子是靖江人的救命恩人,看得见的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所以,过去在农村有一句顺口溜,活脱脱地说出了竹子的巨大作用——三个儿子做厂,不如一个儿子当队长;三个儿子做队长,不如家里有个两亩地竹园。在那段非常的日子里,竹子简直是靖江人摇钱树,要是一般人家,有个一亩半亩地的竹园,要是每年年底能够买它个三百五百斤、千儿八百斤的竹子,卖得三百五百块钱的收入,那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这些,当然是后来慢慢长大以后才逐步感觉到的,对于儿时的我们,竹子我们亲爱的伙伴,竹园是我们快活的乐园,就是鲁迅先生屋后的百草园也无法与之相比。

春天,我们在竹园里挖野菜、找菌子;夏初,我们在竹园里拣竹箬(这是当时条件下最最环保的天然纤维,而且供销社还挂牌收购),掰木耳;秋天,我们在竹园里摘野果,割猪草;冬天在竹园边打竹林(竹枝),拾柴火。尤其是暑假。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那时不要说空调电风扇,就是一把像样的蒲扇也不容易到手,午睡是一个大问题。虽说下河洗澡摸歪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总也有腻烦的时候,也总有乏力乏味的感觉,更何况总不能男女老幼一个个都躲进水里呀。于是,人们在竹园里挑竹子和空隙都比较大的地方把它打扫干净,端上一两三张板凳,再加上一张小桌子。躲避着烈日炙烤的阵阵煎熬,享受着大自然给人们布下的阵阵阴凉,在这里吃饭,在这里聊天,在这里休息。甚至那时大队生产队开会也是在大户人家的大竹园里进行的。那简直老天给与人们的绝世馈赠。

  

但是,也正是由于竹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人们生命提供许多庇护,给人们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但是无意之中也给那些魑魅魍魉、跳梁小丑们的表演搭建了天然舞台。那时的开会,不用说专题就是抓**促生产。谁都知道,抓**保险,促生产危险。既然如此,谁还来干促那个危险的事儿呢?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所以还是抓就是阶级斗争灵光。所谓抓阶级斗争,就是狠斗地富反坏右,狠挖五一六分子,就是狠抓现行反**,就是人斗人,人整人,就是把他们踏上一只脚,叫他们永远不能翻身;就是把他们批倒批臭,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而且,为了表明他们的彻底**精神,不仅要批,也要斗,还要从肉体上给他们教训教训。——当然,要是可以最好从肉体上完全消灭他们。于是,一丛丛翠竹,变成了不用挖坑打桩的竖杆;一杆杆翠竹变成了随处可以生根搭台的最佳会议场所。竹子上面用绳子一扎一扣一绕,上面拉横幅,挂竖幅,做标语牌子,那真是随心所欲,手到擒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辜的翠竹又在无意之中成为那些**造反派的帮凶。而作为在那个年代长大的我,也在无知之中充当了那些**者的摇旗呐喊者,有时甚至成为他们的炮筒子,成为他们的枪子儿,无意地伤害了那些无辜的老人们。

至今不能忘记的是,在我们隔壁老老**(他是入社时的**,后来已经被革职了,不过也正因为这样,**中他倒是庆幸自己没有遭遇折磨)家的竹园里,**那位因为他的父亲“追随蒋匪帮去了台湾”而天然成为四类分子、年龄才三十多岁的候姓小伙子。斗便斗了,还要他跪上**台;跪也跪了,还要他在台子上摞台子,再跪到上面。三十来岁的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再怎么实在忍不住了,仅仅还了一句嘴,就被大队造反派主任,一个巴掌从上面打掉下来,牙齿当场掉落两颗,血流了一地。让所有与会的社员目不忍睹。但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背叛”。所以人们只能默默地把怒火燃烧在心里,把仇恨播撒在胸腔中,把同情刻在脸庞上,但也不敢出一言以表示真诚的怜悯。正因此,后来这位年轻人便一直闷闷不乐,幽幽寡欢,最后竟患上了隔气病(就是现在的癌症),两三年以后便撒手人寰!!!也有一位顽保长的儿子,双料的反**、富农分子(其实,解放初期,这位“双料”头,才不到十四岁。因家里“扫地出门”,而兄弟又多,无以为生,最后被迫辗转流落到安徽落户,并好不容易成家生子。**开始还是被深挖了回来。),也是在这里被押上了历史审判台,最后被吊在梁口里被打断了绳子栽倒地上,扣掉了牙齿,磕破了头颅,还以坏分子的罪名被判三年徒刑,出狱后历尽艰辛,数度上访。终于在十一届****以后摘掉了本不存在的帽子,宣告无罪,恢复了公民待遇,可是因为这一过程,又一次无家可归,最后落魄潦倒,孤独而终……

当然类似的情况绝不至于此。原来的大队**、我同学的父亲,相邻大队(因为原来是一个大队)的**、也是我同学的父亲,——这些所谓走****道路的当权派;还有好几个同学的父亲、母亲;同学的同学的父亲、母亲,——这些地富反坏右分子们,在以竹林为主要场所的大大小小的**会上,戴高帽子、挂牌子(那些“解放”初从周围富户家强拆过来的矩形木料),爬黑线,剪阴阳头,并且从这里走出去,受尽屈辱与迫害,演绎出一幕幕那个时代的丑剧、活报剧,也在一大批善良的人们心上刻下了深深地滴血的烙痕……

靖江的翠竹是善良的,它大概不忍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反复地上演,且又无力改变这样的人间惨状,尤其是在当时还看不到这种局面的终结之时,又投诉无门,竟然凄凄惨惨戚戚,郁郁寡欢,最后心力憔悴,默默而终。虽然临终前,也成报以“开花”“结实”的形式,做离别的演讲,可是因为人竹之间缺乏沟通,谁也无法理解翠竹的痛苦和无助心理,谁也不能为靖江百姓效劳了几百年的亲密挚友做一丁点的事情,——哪怕是给他说说话,哪怕是给他最最起码的安慰,——于是,挨家挨户的茂密的丛丛竹林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全部枯萎死去,竟然没有留下任何半点的回旋的余地!

从此,作为靖江骄傲的翠竹和家家户户赖以生存、活命的翠竹就这样离开了人们的视线——除了侥幸留下的在当时并不让人看好的几株燕竹。于是,过去青翠碧绿的翠竹园渐渐地荒芜了,成为枯黄的一片,成为杂草丛生的废地;于是,人们日用的生活必需品原料断绝了;于是人们补贴家用的来源断绝了,不少家庭又过上了盐蘸竹笋的生活;虽然说,随着农村大包干的实施,农民的吃饭问题慢慢地得以解决,可是人们家用的竹篮被“方便袋”所取代,晒场的竹篾编制的褶子被蛇皮布所取代;于是,囤粮食的蜗折被化肥编织袋所取代,淘米的淘箩、卖菜的丝蔑篮子等等一切都变成了塑料的天下;于是村前屋后垃圾纷飞,满目疮痍,于是,人们的炊烟中飘出了阵阵浓烟;为了消灭这些遍地的塑料垃圾,人们不得已点火焚烧,于是,浓烟滚滚恶臭熏天……于是,水不再绿,空气不再清新,环境不再干净与整洁;于是乎,人们的各种恶性疾病纷至沓来,不得不陷入有一种“文明”的痛苦之中;于是乎,人们不能不从心底里发出由衷地呼唤,曾经造福靖江千百年之久的靖江翠竹,你何时能够回来?曾经给了人们无限美好记忆的青翠竹林,你何时能够再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尤其是当人们面对那些毒化食品充斥于餐桌的时候,曾经作为无上美味、鲜嫩可口并且充满营养,并且曾经帮助多少人渡过长春山岁月的靖江篾竹笋怎不更加令人怀念?

青青翠竹,因为她的亭亭玉立、高耸挺拔,因为她的虚心仁厚、高风亮节,因为她的四季常青、不折不挠,因为她的郁郁葱葱、婀娜多姿,在我国古今诗话中留下了诸多华丽的篇章。以愚之见比较有代表性的像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诗作: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元帅诗人叶剑英的《题竹》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像陶行知的《岁寒三友》(题画诗)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然而,靖江翠竹更以她的高耸挺拔卓尔不群,她的桀骜独立不屈不挠,她的善良仁慈悲天悯人,她的奉献牺牲慨然济世,她的曲高和寡愤世嫉俗得到世人的垂青与厚爱……可以说,它是陆地上亭亭净植、不枝不蔓、中通外直的荷花,它是四季不老的耸入云天的不畏凌霜傲寒菊,又是在风霜严寒之中永葆昂扬斗志、矍铄精神的梅和松。正因为这样,人们向来将之和松、梅一起喻为岁寒三友。不用说,它是六十万勤劳善良靖江人民的化身,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精神象征,然而,至今却没有人能够为她留下片言只语,更不用说有一首给她定制的诗篇,这实在不仅仅是靖江翠竹的一件憾事,更是我们六十万靖江人的一件憾事,一种悲哀。

千枝万竿群峰起,亭亭玉立擎天地。

一场春雨亮出剑,几番和风炫舞衣。

喜在眉梢才有用,笑系心头质不低。

烈日炙烤祛暑气,寒雪侵袭扬名节。

烈火焚身浑不怕,钢刀霹雳岂在意。

恨极云天人魔倒,痛彻心扉沧桑易。

只为苍生多悲苦,更哀黎民陷淤泥。

随波逐流非所好,一曲橘颂唱真谛。

冷眼泥牛心不忍,侧耳玉树情难怡,

惟愿邓林化涅槃,再绿马洲竟逶迤。

今天,我终于为靖江翠竹唱出了一首的我所吟诵的诗篇,尽管词穷意薄,然而这确是我由衷的心声。许久以来,我的心中郁积着深深地敬意,深深地歉疚,深深地怀念,还有深深地遗憾。因为我知道,虽然靖江翠竹的身影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是靖江翠竹的心其实还是时刻刻萦绕着我们。也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于恢复当年绵延数十数百里靖江村落的靖江翠竹,总有一个永远也磨不灭的梦想。这其实也是一个美丽靖江、美丽中国的梦想。试想:朝霞夕阳之中,长村短埭之内,雾霭缭绕,氤氲温馨的记忆是何等的美好?试想:一村老小、男男女女齐集在绿茵丛中,欢声笑语不断,那又是何等的惬意?试想:村野乡姑、老妪童稚提篮小卖、赶集回乡,那是一种何等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试想:家家户户、翁媪垂髫,席地而坐竹篾缠绕、穿梭不已,那种悠闲、那种儒雅又将给人们传递是一种怎样的靖江传统文化?而当这些已经远去的景观重新回到靖江人身边的时候,将会给靖江,给苏北,给整个江苏和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怎样非凡的文化意义、经济意义和**意义呢?更不用说它对于科学界本身的巨大影响——如同当年活化石水杉、银杏树的广泛栽培,如同今天人们对于史前动物的复活所做的研究一样。

我们真诚地、耐心地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我们强烈地、迫切地期盼着这一刻的早日到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靖江,也将关乎整个美好家园的构建,关乎整个中国梦的实现……


  • 1
  • 2
这是VIP作品,后续内容需打赏才可继续阅读!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 关键词:翠竹历史环境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1布衣
  • 0星
  • 0钻
  • 一介半拉子文人,一颗火热的心肠。《梅香书苑老丁博客》是他在天涯的一个窝,那里经常有鸟儿在产蛋和孵卵……
  • 一介半拉子文人,一颗火热的心肠。《梅香书苑老丁博客》是他在天涯的一个窝,那里经常有鸟儿在产蛋和孵卵……
  • 粉丝|作品|积分
  • 1
  • 5
  • 47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