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到的孝心
  • 点击:52572评论:22021/07/20 16:27


这是一个必须被铭记的日子。2019年11月22日(农历10月26),24节气中的“小雪”翩翩而至。这一天,我76岁的母亲乔迁新居——从数十年前的“干打垒”老房子,搬迁到距离原住处大约两公里外的两间两层新楼房,开启晚年生活的新篇章。这无疑是我家具有非凡纪念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人都说故土难离,老年人尤其这样。此前,我曾多次跟母亲商量,希望她能到别处去住,我可以给她买套新房,但是母亲坚决不答应。她说住在老家“柴方水便”,要她到别处住等于把她“往死处逼”。母亲说“柴方水便”只是她自己的感觉,只是幻象而已。她习惯了那种生活方式,或许苦不觉得苦,累不感到累。

其实,烧柴用水一点都不方便。我家自留山“山扒”(鄂西北方言,意为山场、山林)离母亲住所大概一公里远。母亲年轻时,可以上山砍柴,也还能挑大几十斤柴禾。等到上了年纪,特别是七十岁以后,她的肩挑背扛能力明显减弱,上山砍柴也力不从心。后来,在亲朋点拨下,我们想到一个好办法——每年将“山扒”点给邻村的乡亲。乡亲负责将我家“山扒”柴禾砍倒,晒干,并将其中少部分挑回来送给我母亲;其余大部分归乡亲所得,乡亲另外给我母亲拿一百多元钱。此举真是两全其美。邻村地势相对平坦,没有柴山,乡亲出力,加上象征性购买,一家人全年柴禾来源迎刃而解。而我母亲也是一举两得:既不愁做饭没有柴禾烧,又不用再费力上山砍柴。然而,这种双方受益之事也难以为继。因为封山育林保护环境,也因为煤球与液化气逐渐普及农村家庭,农村人上山砍柴越来越稀少。

再说饮水与用水。近些年,即便在自来水厂未能抵达的偏远地带,农村人也吃上了“自来水”——农户一般在住房院内,或者房前屋后,打一口井,安装一个小水泵,再埋设水管到家里,清甜的自来水便哗哗不绝……我可怜的母亲,在74岁之前都只能靠扁担木桶挑水饮用。我老家村民小组以一条跨境公路为界,分为上下两个湾儿,我们俗称“高头湾儿”“底下湾儿”。我们家原本住在“高头湾儿”,我从那里出生、长大、考学、参加工作。若干年后,母亲因故搬到“底下湾儿”居住,直到这次搬家。在我小时候,“高头湾儿”“底下湾儿”各有一口水井,都在稻田中间位置,估计都是一丈多深。生产队(村民小组)每年都要派工淘井,水质还算不错,可以直接入口。后来又各有两口水井。再后来,农户私人挖的水井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公用水井日渐荒废。早些年,母亲在生产队(村民小组)公用水井挑水。当公用水井水不能继续饮用时,她就在周围邻居家井里挑水。好心的邻居见她孤单可怜,担心她跌倒摔跤,还会在下雨或者下雪天气帮她挑水。

想到已逾古稀之年的母亲在老家还在挑水吃,远在深圳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我多次为之揪心叹息之后,我的表姐(舅舅的女儿)出面,与另一个老表以及表嫂商议,从他们家水井安装一根水管,把水引到我们家,终于让母亲相依为命的挑水扁担宣告退休。当表姐把母亲在家里水管接水照片发给我,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潮湿。

比烧柴吃水更大的事情是母亲的住房问题。母亲命苦,她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住上宽敞明亮、青砖(红砖)上顶的大瓦房。“居者有其屋”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可是母亲这个基本而又朴素的愿望迟迟难以实现。

1987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与老家相邻乡镇中学教书,短期内显然没有经济实力盖瓦屋。1989年,我们家住草房日子终结——村委会和居民小组让我母亲搬到原生产队场屋居住。1994年,我在工作地结婚成家。我妻子在镇粮站当出纳,当时粮站有很多空房。粮站专门收拾两间大房子给我们作新房。那时,母亲51岁。我觉得母亲苦了半辈子,不如跟我们一起过,享几年清福。1995年,在我好说歹说动员之下,母亲终于答应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们请了一台拖拉机,将母亲为数不多的家当(主要是坛坛罐罐)拉到粮站。不到一个月,因为婆媳关系处理不好,也因为母亲与我们饮食习惯差异较大,我妻子找粮站又要了一间房子,让母亲单另居住,她也一个人自己做饭吃。再后来,母亲终日郁郁寡欢,身体日渐消瘦,提出要回老家。看着母亲愁眉苦脸、身体瘦得前胸贴后背的可怜相,我只好同意。这时,离她从老家搬出来仅有一年。

老家已经没有房子——自家的草房早就拆除,生产队场屋不复存在。但母亲一个人回到老家后,偏偏找到地方住下了——我的一个亲叔伯舅舅接纳了她。这个舅舅跟我妈是一个爷爷一个奶奶的堂兄妹。母亲有了安顿地方,我自然对舅舅千恩万谢,立马买了四五十元钱礼品,去舅舅新家表达谢意——他们已在另外一个村盖起新楼房。当时,我身为公办教师,月工资300元左右。逢年过节,又再上门拜访亦不在话下。当时,舅舅对我说,让你妈先住下,既没说卖,也没说租。两年之后,应该是1998年秋季,舅舅说房子要卖给我们。房子是从农田切土砖建起的三间搭一厦瓦屋,类似“干打垒”,而且房龄近二十年。他们要价3300元,一分不能少。这个房价不便宜,以我当时工资收入,一年不吃不喝也凑不够。而我那时仅有300元积蓄。情急之下,我给远在深圳打工的妹妹打电话,逼着她东挪西借凑够3000元寄给我。当我把3300元交给舅舅,他将写有他名字的房屋“集体土地使用证”交给我,并现场拿起钢笔书写一份收款收据。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代表他们家的房子更换主人家了。虽然没有将土地使用证上舅舅的名字换成我妈或者我的名字,但事实上买卖交易已经达成。好比两个恋爱中的年轻男女,在没拿结婚证情况下开始同居,虽说没有法律文书,实际上已经构成事实婚姻,男女双方都应对自己的行为以及配偶负责。

我那时未经世事,心地极为单纯,压根儿没想到土地使用证过户,也完全没有料到血缘关系那么亲近的人会撕破脸皮扯筋(鄂西北方言,意为没事找事)不断。这也许是我少不更事种下的祸根。在我老家农村,即便在今天,像这样没有过户房屋就进行买卖交易的仍然不少,大多数都能相安无事,只有少数人时过境迁还要反悔,以房屋没有过户为由又向买主索要钱财。

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而且胡搅蛮缠的人竟然是自己的舅舅与老表。

当初房子没有过户造成系列后遗症,让我近二十年来陷入痛苦深渊不能解脱。我们买房子后,舅舅家的两口棺材还一直放在房间,我碍于情面,没有让他们立即搬走。数年之后,他们还没有一点动静,我实在忍不住了,以我妈一个人居住害怕为由,恳求他们将棺材尽快搬出我们家。他们极不情愿地将两副棺材搬走。但是没过两年,他们又在山上放树做了一副新棺材,简直“不拿自己当外人”毫不客气地又将棺材放到我们家。我常年在外鞭长莫及,等到获悉情况,顾忌对方是亲戚长辈,又因为当初在我妈走投无路时候,他们提供了住处,只好将心里的火气压下去。而我母亲呢,生来胆小怕事,说不了什么狠话,虽然内心也不愿意,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肆无忌惮肆意妄为。直到买房大约十年后,他们这副棺材又卖给我的一位初中老师。老师住在镇中心区域,那里不属于土葬区,他们也不敢将棺材拉回家存放。他们不拉走,我还是不好说什么。棺材虽然易主,还是原封不动放在那里,直到2019年十一长假。

你听说过房子买过来后,房子周围树苗还是房子旧主人的吗?我们家偏偏又遇到。我们买房子时,舅舅说,“菜园我还要种,房子周围树苗也算你们买了。”然而一年之后,他又变卦了,说树苗还是他们家的。我想,这是小事情,而且他又是长辈,也不好跟他争论,就说“没事!”

事情远远不止这样。大概十年前,舅舅对我妈说,“房子我以后还要回来住”,此后七八年,每年都经常这样在我妈面前说。我妈自然不知咋说好,只有沉默。我听说后,联想到买房子以来他们扯筋倒绊(鄂西北方言,意为蛮横无理)诸般表现,像吃了苍蝇一般感到恶心。原本我回老家还会去他们家走动,他们这样无所顾忌乱来,就算回家,我也懒得登门拜访了。

每一次改革浪潮袭来,总是有一部分人要获得好处,而另一部分人注定要成为牺牲品。2003年湖北税费改革,相当一部分人沦为牺牲品,我就是其中一员。我这一生与文字结缘,喜欢写作。但应验了那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我在学校教书期间,时不时在老家市、县报纸副刊发表文章,被学校所在镇政府有关领导发现,遂将我调到镇政府办公室写材料,也兼新闻报道工作。1998年底,我被抽到镇政府办公室,一年多后正式办理调动手续,但编制身份被安在镇委党校。镇上早就不存在党校,想必是因为政府机关控编采取的变通措施。全县一二十个乡镇,三十多个人和我一样。五年之后,湖北税费改革启动,镇委党校编制撤销。其他县是什么情况,我无从得知。我们县这些从学校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三十多号人,全部被分流到社区,成为农***。也就是说,我们原本在学校教书拥有事业单位编制,调到政府卖了几年命后,竟然连这个编制都弄丢了。那一年,我35岁。

2004年,我36岁。我不甘心在农***岗位上干一辈子——我丝毫没有瞧不起农***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农***。足不出户的我也想趁此机会,走出去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经过一番痛苦挣扎与煎熬,我决定破釜沉舟南下深圳闯荡。同年4月,我带着背井离乡的心情地踏上深圳这片陌生的土地。

从2004年到2019年十五年间,印象中我只是回老家五六次。尤其是七八年前妹妹从深圳辞工回到老家后,可以三两个月,或者个把月回去看望母亲,我回去更少了。

我妈所住的房子越来越破旧,几乎成为危房。大部分檩子、椽子腐烂变形、凹凸不平,不管手艺多好的师傅,不管怎么捡房子,都难以保证捡完之后数月之内不再漏雨。老屋空间封闭效果差,每到冬天,到处都是风口,而我母亲又非常怕冷。我虽然人在深圳,一想到周围邻居都住着高楼大厦,而我母亲还在阴暗破旧的老房子里生活,心里非常难受。多少次梦中见到母亲可怜巴巴的样子,我不禁痛哭失声,惊醒之后,枕头都是湿的。

之前因为要供养女儿上学,也因为我们一家三口在深圳居无定所,我还没有考虑给母亲翻盖新房子。就算我有财力,盖房子仍然面临重重困难。老家农村近几年土地管控从严,新建住宅地基指标难以申请,老房子翻新改建虽然政策允许,但是我舅舅一家人会不会横生枝节从中作梗呢?

  • 1
  • 2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建房亲情孝心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2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李玉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21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李玉5进士2021/07/21 09:34:49
    • 分享到:
  • 住房,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那是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农村,哪家哪记盖了新房,乡里乡亲的都要上门拜贺的。随着农村空心化,越来越多的村庄空了下来,一排一排漂亮的农家小院,也只住着为数不多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农村房子翻建,从十几年前开始严加控制,像作者翻建新屋还要遭到亲友反对,就更加难上加难了。老母亲进城,在生活等方面,障碍也不小,于儿子来说,真是两难。好在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母亲安居于新房,儿子心安于他乡。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涂启智1布衣2021/07/21 10:36:51
    • 分享到:
  • 今天早上,我跟同事也是好朋友在食堂边吃早餐边看新闻,想到到处暴雨洪水,不由得想到我的母亲,庆幸她终于有个安身居所,不然我在千里之外又要经受心灵煎熬了。感谢李玉朋友关注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1布衣
  • 1星
  • 1钻
  • 涂启智,在《工人日报》《解放日报》《西安晚报》《羊城晚报》《五月风》等全国60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3000多篇。
  • 涂启智,在《工人日报》《解放日报》《西安晚报》《羊城晚报》《五月风》等全国60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3000多篇。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8566
  • 2
  • 57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